题名

從「天人感應」的思想背景論漢詩的自然意象與其特質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n the natural im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in Han Shi, from the point of ideological background to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作者

呂怡菁(Lu YiJing)

关键词

漢代詩歌 ; 自然意象 ; 天人 ; 感應 ; 因果關係 ; Han Shi ; natural images ; heaven and man ; interaction ; causality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6 / 09 / 01)

页次

63 - 1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漢代詩歌有一個值得被注意的特色,就是具有清晰的內在邏輯理路與「善惡批評」的意味。本文認為此一特質與其自然意象的書寫方式以及其時代背景有關。整體而言,漢代詩歌的情感總是依循自然規律與自然所延伸的時間律則來抒發,並以自然之因果作為人事之因果關係,而此一特徵又可以說是深受漢代「天人感應」之思想背景的影響。循此,本文從三個層面論述漢代詩歌深受「天人感應」思想影響的層面:一、依循時間規律思索情感與生命面貌的特質。二、天人相副:人事規則與自然規律的相仿。三、以自然異象表達自我強烈的信念或譴責。由此三個層面的討論可以看到「天人感應」思想不僅在政治層面具有影響力,也映照著漢人的情感層面,造就漢代詩歌一個獨特的面向。

英文摘要

One character of Han Shi which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is, it has a inner logical thought and the tendency of critical sense of vice and virtu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character of Han Shi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natural images are related to its time background. On the whole, the emotions in Han Shi are always follows the laws of natural and time rules, and using natural causality as the personnel causality. This feature can be said to be affectd deeply by the background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n the Han Dynasty. Thus, this article try to discuss the features of Han Shi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categories, which were affectd by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First, follow the time rules to think about emotion and life state in Han Shi. Secondly, to express the personnel rules in imitation of the natural rules in Han Shi. Thirdly, use the variation vision of natural to express the strong beliefs or condemnation. On these viewpoints, we may conclude that the thought about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not only have influences on the political level, but also enter the thought patterns of the people in Han Dynasty, and create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an Sh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集註(1991)。詩經集註。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 梁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3. 清王先謙(1974)。漢鐃歌釋文箋正。臺北:藝文印書館。
  4. 漢班固、清王先謙補注(2008)。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方祖燊(1989)。談詩錄。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 方瑜(2001)。不隨時光消逝的美─漢魏古詩選。臺北:財團法人洪建全文基金會。
  7. 王建元(1988)。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 石文英編(1988)。漢詩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出版。
  9. 李增(2000)。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之「天」概念分析。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
  10. 周桂鈿(2000)。秦漢思想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1. 林劍鳴(1987)。秦漢社會文明。新店:谷風出版社。
  12. 金春峰(1997)。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 侯外廬編(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4. 施正康(1998)。漢魏詩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15. 施淑(1998)。中國古典詩學論稿。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16. 韋政通(2003)。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7. 徐復觀(1976)。兩漢思想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8. 張春榮(1987)。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 梁榮茂(1991)。董仲舒「天人感應」與司馬遷的「天道觀」之比較研究。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0. 許鋼(1997)。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1. 陳友冰(1996)。兩漢南北朝樂府鑑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2. 傅錫壬(1988)。歷代樂府詩選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3. 隋樹森(1958)。古詩十九首集釋。香港:香港中華書局。
  24. 黃盛雄(1994)。由悲劇主題看兩漢樂府。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
  25. 黃雅莉(2002)。詩心的尋索。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6. 逯欽立輯校(1984)。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
  27. 楊向奎(1962)。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8. 葛曉音(2012)。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趙敏俐(2009)。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30. 鄭文(1986)。漢詩選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鄭文惠(1994)。漢代詩歌之時命內涵及其文化意義。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
  32. 鄭志明(1986)。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3. 鍾京鐸(2001)。古詩十九首論析。臺北:學海出版社。
  34. 鄺士元(1995)。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里仁書局。
  35. 羅宗濤(1985)。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36. 顧頡剛(2008)。漢代學述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林宇軒(2021)。楊華新詩之自然意象探討。華文文學與文化,12,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