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文學道路的宣示與史的論斷:胡適及其〈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并列篇名

The Declaration and Historical Judgment of the Course to Modern Literature: Hu Shih and his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50 Years

作者

王文仁(Wang WenJen)

关键词

胡適 ; 新文學 ; 文學革命 ; 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 Hu Shih ; modern literature ; literature revolution ;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50 Years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7 / 03 / 01)

页次

53 - 7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五四的學者中,胡適是最早進行新文學回顧的一人。他在1922年寫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既在載錄1873-1922年間的文學發展,也是有意識的建構、導引人們新文學的道路。胡適在文中大談晚清以來士人們所進行的古文變革,並推斷其不脫舊有的束縛,肯認1917年以來的「文學革命」才是有意的鼓吹白話文學。他將1919年的五四運動,當作是「白話傳播遍於全國」的一大關鍵,加上1922年起國民學校的國文教科書改成白話文,宣言從此將是新文學的創造時期。胡適的這篇文章,不以聯繫晚清和五四作為目的,而是大膽地宣布古文退位、白話登場,晚清士人退位、五四學人奮起。儘管,文中有不少武斷之處,但是其中所談的文學進化史觀,與對新文學圖景的描繪,直到今天都還深深影響著我們。

英文摘要

Among May Fourth scholars, Hu Shih was the first to conduct a review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1922, he wrote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50 Years to document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between 1873-1922, showing the conscious construction and leading people to the course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his paper, Hu Shih discussed ancient Chinese revolution promoted by schola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e concluded that they were not rid of traditional boundaries and acknowledged the "literature revolution" since 1917 was the purposeful movement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He indicate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1919 as the key "to nationally promote vernacular literature." With the adap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written in vernacular Chinese used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1922, he declared this was the creation era of modern literature. Hu’s article did not aim to tie the movements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May Fourth. Instead, he baldly declared the decline of ancient Chinese and the emergence of vernacular Chinese as well as the fall of late Qing Dynasty scholars and the rise of May Fourth scholars. Although in his paper, there are subjective conclusions,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evolution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future of modern literature still influence us toda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文仁(2011)。中國新文學史的開路者-朱自清與《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東吳中文學報,21
    連結:
  2. 李貴生(2013)。論胡適中國文藝復興論述的來源及其作用。漢學研究,31(1)
    連結:
  3. 黃遠庸:〈釋言〉,《甲寅》第1卷1號,1915年10月
  4. (2003)。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 王文仁(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花蓮,東華大學。
  6. 王文仁(2011)。近代文學及其文學史敘述-試論陳子展的兩部文學史作。嘉大中文學報,5
  7. 王文仁(2008)。胡適「歷史的文學觀念論」析論。應華學報,5
  8. 余英時(2005)。重尋胡適歷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 吳曉峰(2008)。國語運動與文學革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0. 李孝悌(1991)。胡適與白話文運動的再評估-從清末的白話文談起。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
  11. 李歐梵(1996)。追求現代性(1895-1927)。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
  12. 周策縱(1987)。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3. 杰羅姆.B.格里德爾(2003)。知識份子與現代中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4. 胡適(2000)。胡適留學日記。湖南:岳麓書社。
  15. 張傳敏(2010)。民國時期的大學新文學課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6. 梁啟超(2000)。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陳子展(2000)。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陳平原(2007)。教育:知識生產與文學傳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 陳平原(199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1 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 陳平原(1998)。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
  21.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2005)。晚清教室:從北大到臺大。臺北:麥田出版社。
  22. 陳伯軒(2011)。表述遽變-胡適白話文運動的論述糾結與根本依據。文與哲,19
  23. 陳國球(2004)。文學史書寫型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歐陽哲生編(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魏崇新、王同坤(2002)。20 世紀中國文學史觀-觀念的演進。北京:西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