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明代公案小說集中「割股療親」的踐履歷程與彰顯的典範意義
|
并列篇名
|
Mode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ve fictions of Ming Dynasty focusing on practice and manifestation of "Cutting Flesh to Heal Parent"
|
作者
|
張凱特(Chang, Kai-Te)
|
关键词
|
明代公案小說 ; 割股療親 ; 孝道信仰 ; 替罪 ; 民俗療法 ; detective-style novels ; Cutting Flesh to Heal Parent ; belief of filial piety ; scapegoat ; folk therapy
|
期刊名称
|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3期(2018 / 03 / 01)
|
页次
|
73
-
10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割股療親」盛行千年,明代公案小說以此為典範,以近似巫術理論的「替罪」信仰原理敷演成「以身求代」的情節,體現孝道信仰化的趨向。從民俗療法到轉化成神聖孝道,映現「割股療親」文化命題的複雜性。並結合官方旌表鋪陳孝道的世俗酬善策略,有意營造出孝道符合天道與人道的思維。公案以官方旌表代表對激烈孝行的肯定,藉由孝感代表天道的肯定,進而承認「割股療親」的孝道實踐方法,藉由故事人物示例,縮短理想典範與現實規範的實踐距離,達到勸善讀者的效能,由此說明公案小說重構倫理秩序的積極意義。
|
英文摘要
|
Ge Gu Liao Qin has been prevailed for ten hundreds years, and detective fictions of Ming Dynasty took it as a model and developed the belief of scapegoat to saving others with self-sacrifice to reflect the belief tendency of filial p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acred filial piety from folk therapy had reflect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culture of Ge Gu Liao QinMoreover, worldly rewards to goods with official flags were combined to create the thought that filial piety conformed to natural laws and humanity. Legal cases used official flags to represent the response to behaviors which violated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and used filial piety to represent affirmation of natural laws so as to admit the practicing method of Ge Gu Liao Qin and shortened practical distance between ideal models and actual standards with stories and figures to realize the effect of persuading readers, thus reflecting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reconstruction of ethical orders of detective fiction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林麗月(1998)。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
連結:
-
(1990).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
(1986).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
(1977).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1991).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
(1977).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先秦)莊子(2000).莊子今注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明‧江天一:《江止庵遺集》清康熙祭書草堂刻本。
-
(清)王先謙,沈嘯寰(點校)(1987).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清)皮錫瑞,吳仰湘(校注)(2016).孝經鄭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
(清)阮元(校刻)(1991).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
(清)張廷玉(2007).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
(漢)劉安,張雙隸(1997).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漢)應劭,王利器(校注)(2010).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
于賡哲(2011).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搜索時間︰2018 年 3 月 30 日。http://hanji.sinica.edu.tw/
-
吳佩林,鍾莉(2013)。傳統中國「割股療親」語境中的觀念與信仰。史學理論研究,4
-
吳燕娜(2000)。論明清文學對「割股」描寫的道德多義性。明清文化新論,臺北:
-
吳燕娜(2008)。禮教、情感、和宗教之互動:分析比較《型世言》第四回和〈麗水陳孝女傳碑〉對割股療親的呈現。文與哲,12
-
呂妙芬(2011).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李俊穎(2014)。從「割股療親」看明清孝道的愚昧化走向。黑龍江史志,9
-
李豐春(2011).中國古代旌表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
林義正。國科會計畫成果國科會計畫成果,未出版
-
邱仲麟(2011)。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疾病的歷史,臺北:
-
邱仲麟(1997)。親族血氣與神鑑觀念-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與信仰行為。明代家庭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
-
邱仲麟(1997)。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邱仲麟(1995)。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6(1)
-
酒井忠夫,劉岳兵(譯)(2010).中國善書硏究(增補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常建華(2006).走進古代婚姻女性的世界.北京:中華書局.
-
張文祿(2014)。底層文化對上層文化的逆襲——論明清亳州割股療親陋俗。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
-
梁治平(1997).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曾昭旭(1982).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曾玲(2008)。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
游子安(2005).善與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
-
童範儼(1989).臨川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徐育新(譯),汪培基(譯)(2009).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
榮格, Carl Gustav,林宏濤(譯)(2006).人的形象和神的形象.臺北:桂冠出版社.
-
蒲慕州(2011)。中國古代的信仰與日常生活。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
-
鄭琛(2015)。試論「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心理問題——以《長安縣志.孝友傳》為例。陝西中醫學院學報,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