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判準與睿見:論余光中對羅青詩作意象、意念/詩想、「新」知感性之評論觀點
|
并列篇名
|
Keen Observation and Foresight: Yu Kwang-chung's Comments on Lo Ch'ing's Poetic Imagery, Ideas/Thoughts, and (New) Sense and Sensibility
|
作者
|
李樹枝(Lee Soo Chee)
|
关键词
|
余光中 ; 羅青詩作 ; 意象 ; 意念/詩想 ; 新知感性評論觀點 ; Yu Kwang-chung's Literary Criticism ; Lo Ch'ing's Poems ; Poetic Imagery ; Ideas/Thoughts ; (New) Sense and Sensibility
|
期刊名称
|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6期(2019 / 09 / 01)
|
页次
|
103
-
137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有關余光中(1928-2017)詩文的研究成果豐碩,然關於其文學評論觀點的討論則相對少。筆者2018年5月發表的〈歷史意識、新知感性:羅青詩作意象策略研究(1970-2000)〉初步探討了羅青(1948-)意象的意象策略和其所綻露的歷史意識和新知感性,該文嘗試補充余光中等詩評論家關於羅青意象策略詩藝之評論觀點。循此,基於余光中(1928-2017)於70年代初已對羅青詩藝的意象、張力、語調、知性、感性、方法論、其所謂的「羅青式結構」/「羅式結構」組詩結構等均有精闢入理的評論觀點成果,乃至2017年亦評論羅青的詩畫若干特點;是以本文擬再次聚焦余光中前述的羅青意象、意念以及知感性之評論觀點,輔以詩想與新知感性之兩項視角,嘗試進一步探析並說明余光中對羅青意象、意念/詩想、新知感性三維面具洞察力的判準與睿見之評論觀點。承上,本文擬建基於余〈新現代詩的起點-羅青的《吃西瓜的方法》讀後〉、〈現代詩的一種讀法〉以及〈為現代詩畫鬆綁〉這三篇的評論觀點,結合意象、意念/詩想以及新知感性這三者聯立的視角,並從余所提及羅70年代前述的意象群,嘗試加以擴大至2000年前後羅青的不明飛行物、杜甫、犰狳、淡水河、電線、電線桿等意象書寫,將余上述的評論觀點置入並參照臺灣現代主義、鄉土文學、乃至後現代主義解構多元的文學思潮書寫的脈絡進程下,嘗試進行三方面的思考:第一、羅青是否依循余光中的評論觀點之點撥而持續「肯想,能想,想得妙,想得美」,深化並開創新的書寫佳績?第二、探勘余光中論及其70年代有別於超現實主義和純粹經驗「新現代詩起點」綻露的知性與感性之後,羅青是否能從70年代至2000年,透過意象與意念/詩想的創作手法鏈接,有更刷新之新知感性?第三,結合前述第一與第二維面的討論,嘗試回溯以總結出余光中前述對羅青之評論觀點之於羅青在70年代後,80年代、90年代乃至2000年書寫的判準與睿見意義。
|
英文摘要
|
There are relatively many more significant research outcomes on Yu Kwang-chung (1928-2017)'s creative writings rather than his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article examines his "The New Beginning of Modern Poetry: Reviews of Lo Ch'ing's Ways to Eat a Watermelon", "A Reading Approach to Modern Poetry ", and "To Liberate the Confines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n term of poetic imagery, ideas/thoughts and (new) sense and sensibility of Lo Ch'ing's (1948-) poems from the 1970s to the 2000s. The three critical essays highlight Yu is keen in his observation and foresight of his literary criticism.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劉正忠(2014)。機械、騷音與詩想。臺大中文學報,47,241-294。
連結:
-
(魏)王弼,(晉)韓康伯,(宋)朱熹(1999).周易二種:周易本義、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
Abrams, M.H.(ed.)(1986).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
-
﹝美﹞T. S. Eliot. 1928. “Hamlet and His Problems” in The Sacred Wood: Essays on Poetry and Criticis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
Kao, Jason C.(2016).The Poet’s Brush: Chinese Ink Paintings by Lo Ch’ing.Washington DC:New Academia Publishing.
-
白靈(1993).一首詩的誕生.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白靈(編)(2008).臺灣文學 30 年菁英選:新詩 30 家.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向陽(編)(2005).臺灣現代文選新詩卷.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余光中(1989).掌上雨.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余光中(1987).聽聽那冷雨.臺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余光中(總編輯),白靈(編)(2003).《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詩卷(一).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余光中(總編輯),張默(編)(1989).《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70-1989).詩卷(二).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李樹枝(2018)。歷史意識、新知感性:羅青詩作意象策略研究(1970-2000)。交會的風雷: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臺北:
-
孟樊(2012).臺灣中生代詩人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林燿德(1986).一九四九以後.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
洪子誠(編),劉登翰(編)(2005).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辛蕙(編)(1988).七十六年文學批評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
陳辛蕙(編)(1985).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
陳啟佑=渡也(1983).渡也論新詩.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
-
黃維樑(1988).中國文學縱橫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蕭蕭(編),白靈(編)(2003).臺灣現代文學教程:新詩讀本.臺北:二魚文化.
-
蕭蕭(編),楊子澗(編)(1980).中學白話詩選.臺北:故鄉出版社.
-
羅青(2017)。山水進行式:懷余承堯老畫師。文訊,377,67-80。
-
羅青(1988).不明飛行物來了.臺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羅青(1983).羅青散文集.臺北:洪範書店.
-
羅青(2018).興之美學.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羅青(2017).人才紅利時代之一:試按上帝的電鈴.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羅青(1992).詩人之燈:詩的欣賞與評論.臺北:三民書局.
-
羅青(1976).吃西瓜的方法.臺北:幼獅文化公司幼獅文藝社.
-
羅青(1994).詩的風向球—從徐志摩到余光中(第三冊).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
羅青(1993).羅青散文集.臺北:洪範書店.
|
被引用次数
|
-
林宇軒(2023)。「詩質」在臺灣現代詩史之定義流變與批判。臺灣詩學學刊,41,39-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