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運用SNA探討清代《史記》評點閱讀接受網絡
|
并列篇名
|
Using SNA to Explore the Reading Reception Network of Commentary on Shiji of Qing Dynasty
|
作者
|
邱詩雯(Chyu, Shih-wen)
|
关键词
|
史記 ; 評點 ; 閱讀接受 ; 社會關係網路 ; Gephi ; Shiji ; Commentary ; reception ; SNA ; Gephi
|
期刊名称
|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9期(2021 / 03 / 01)
|
页次
|
357
-
39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司馬遷《史記》是中國敘事文學傳統的典範,啟迪了後代文學創作,諸多文人皆受其霑溉。評點是中國特殊與文本並存的文學批評方法,透過閱讀時隨手的圈點、夾注尾評,標示文章內容和形式之菁華,展現個人見解。明代《史記評林》是《史記》評點的集成之作,匯評名家諸抄,次及文翰大成與評史,約收錄了近一百五十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史記評林》出版之後,清代的《史記》評點亦有可觀。並且,在評點文字中,常有引用他書的狀況,如牛運震《史記評注》、程餘慶《史記集說》、吳汝綸《史記集評》等。我們可從書籍的引用,推知評家對於前人評點的閱讀脈絡,進而梳理其接受系統。然而,由於書籍間互相引用的狀況複雜,本文根據清代《史記》評本文獻整理基礎,透過文獻內部的交叉比對後,以數位人文社會關係網路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繪製視覺化關係圖,串聯清代《史記》評點交互引用的閱讀接受網絡。則完成此研究,除了能夠充實《史記》的評點發展史外,更能透過數位人文工具的使用,補充文本閱讀接受視覺化分析的實證成果。
|
英文摘要
|
Shiji is a classic work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e critic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sed commentaries to make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ritics in Qing Dynasty often cite the commentaries of other critics in their works. If we connect these citations together, can we observe their reading acceptance system? This study involve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nnected the Qing Dynasty critics citing the information of others. Fourteen major work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e centrality of the node reflects the academic coordinates of the critics. To conclude, this study may be of importance in explaining reading reflection situation of criticism history of Shiji of Qing Dynasty. In addition, it also showed the applicability of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methods to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邱詩雯(2015)。方苞《史記評語》校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5(4),185-206。
連結:
-
若蘭(2015)。才女史評越扶桑 —— 和刻本李晚芳《讀史管見》的出版與流傳。臺大歷史學報,55,173-217。
連結:
-
方苞(2010).方望溪先生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牛運震(2012).空山堂史記評注.北京:中華書局.
-
王又樸(2013).史記七篇讀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
王建玉(2018).孫琮及其文學研究.揚州:揚州大學.
-
王拯:《歸方評點史記合筆》,望三益齊刻本,1875 年。
-
司馬遷(198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
左芳霞(2011)。安慶,安慶師範學院。
-
何焯(1987).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
-
吳汝綸(1970).史記集評.臺北:中華書局.
-
吳見思(2008).史記論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呂珍玉(2012)。臺中,東海大學。
-
李小梅(2015)。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
李晚芳(2016).讀史管見.北京:商務印書館.
-
孫琮:《山曉閣選古文全集》,哈佛大學館藏康熙刻本。
-
浦起龍:《古文眉詮》,三吳書院刻本,1744 年
-
張富春(2008).吳見思《史記論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
張新科(2016)。論清代的《史記》文學評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1),57-65。
-
許雅惠(2018)。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社會網絡分析。新史學,20(4),71-124。
-
陳煒舜(2012)。陳仁錫及其《楚辭》眉批考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4,199-230。
-
章培恒(編),王靖宇(編)(2002).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景浩(2009).《史記論文》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
湯諧(2013).史記半解.北京:商務印書館.
-
程餘慶(2011).史記集說.西安:三秦書版社.
-
葉枝青(2016).李晚芳《讀史管見》研究.重慶:西南大學.
-
趙薇(2020)。網路分析與人物理論。文藝理論與批評,38-46。
-
趙薇(2018)。社會網路分析與「《大波》三部曲」的人物功能。山東社會科學,2018(9),50-64。
-
劉漢忠(2009)。清代文學家王拯卒年考證。辭書研究,2009(4),92-93。
-
劉聲木(2007).桐城文學淵源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蔣善(2017).史記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
-
鄭海虹(2017)。臺北,臺灣大學。
-
魯麗(2018)。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
儲欣(2014).史記選.北京:商務印書館.
|
被引用次数
|
-
邱詩雯(2023)。王拯《歸方評點史記合筆》探析。東吳中文學報,45,87-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