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民間學術團體的湧現與19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熱」(I)

并列篇名

The Emergence of Non-Governmental Academic Groups and the "Cultural Craze" in the Mid to Late 1980s (I)

作者

錢理群(Qian, Li-qun)

关键词

文化現代化 ; 文化反思 ; 新啟蒙 ; 中國與世界 ; cultural modernization ; cultural reflection ; new enlightenment ; China and the world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21 / 03 / 01)

页次

43 - 11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討論了1980年代中後期(1985-1989)五年間中國大陸知識界出現的「文化熱」。重點介紹和分析了《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中國文化書院、《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青年論壇》編委會、《新啟蒙》編委會五個民間思想文化學術團體,他們的指導思想、學術活動與思想成果;同時,對其中最有影響的代表性學者,如金觀濤、李澤厚、湯一介、龐樸、甘陽、胡平、王元化的學術思想、貢獻,作了初步的分析。並將「文化熱」中大陸知識份子提出的述求概括為:要求改變單一的經濟現代化路線,進行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的全面的根本變革,實現政治民主、思想自由與學術獨立的「全面現代化」;要求以懷疑、批判為核心的科學精神對傳統文化、黨文化、西方文化進行全面反思,最終實現文化的多元選擇,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有機融合;要求徹底擺脫知識份子的依附地位,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同時不斷進行自我質疑。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raze" that emerged in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mid to late 1980s (1985-1989).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 and analyzing the five folk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academics: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owards the Future Series, "Chinese Cultural Academy", Culture: China and the World, Youth Forum, New Enlightenment, their guiding ideology,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ideological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lars, such as Jin Guan-tao, Li Ze-hou, Tang Yi-jie, Pang Pu, Gan Yang, Hu Ping, Wang Yuan-hua's academic thoughts and contributions, made preliminary contributions analysis: required to change a singl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cours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institutions, political democracy, freedom of thought and academic independence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It requires the scientific spirit with suspicion and criticism as the cor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n traditional culture, party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multiple choices of culture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orld culture; it is required to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dependent status of intellectuals and truly become the master of the country, while constantly questioning itself.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1966年8月8日通過),《人民日報》第1版,1966年8月9日。
  2. 人民出版社(編)(1982).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3. 中央文獻出版社(編)(199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4. 甘陽(2006).八十年代文化意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 皮坰勳(2013)。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6. 仲維光,還學文(1994).意識形態陰影下的知識份子.Bochum:Brockmeyer.
  7. 李澤厚(1987).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
  8. 金觀濤(1983).在歷史的表像背後——對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的探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9. 金觀濤(1988).我的哲學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金觀濤,劉青峰(1993).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1. 馬國川(編)(2011).我與八十年代.北京:北京三聯.
  12. 陳子明,徐友漁(2010).陳子明文集.香港:世界華文傳媒出版機構.
  13. 陳麗芳(2013)。成都,西南交通大學。
  14. 傅世悌(1986)。一切為了饑渴者和盜火者——對《走向未來》叢書的一點回顧和思考。中國出版,1986(7),30-33。
  15. 湯一介(1994).文化的回顧與展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湯一介(2017).在非有非無之間——湯一介先生自述.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
  17. 趙和平(2005)。張黎群和《走向未來》叢書。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2),54-55。
  18. 劉青峰(1984).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 劉青峰(1991)。二十世紀中國科學主義的兩次興起。二十一世紀,1991(4月號 4),32-47。
  20. 劉曉(2000).意識形態與文化大革命.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1. 樂秀成(1984).GEB:一條永恆的金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2. 樂黛雲(2015).何處是歸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3. 編委會(2016).《文化:中國與世界》三十年(1986-2016).上海:三聯書店.
  24. 蕭冬連(2008).歷史的轉軌——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中心.
  25. 錢理群(2017).爝火不息:文革民間思想研究筆記.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6. 錢理群(2017).1949-1976:歲月滄桑.香港:城市大學.
  27. 龍春(1990)。《走向未來》命運如何?。中國圖書評論,1990(1),132-133。
  28. 薄一波(1993).若干重大決策和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9. 灌耕(編譯)(1983).現代物理學和東方神秘主義.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