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氣象與宛在:先秦儒學典籍中「如」字的表現美學與存在能動性

并列篇名

The Expressive Aesthetics and Existential Dynamism of "如" in the Pre-Qin Confucian Classics

作者

陳伯軒(Chen, Po-hsuan)

关键词

身體美學 ; 祭如在 ; 如 ; 循循善誘 ; 戲弄 ; Body aesthetics ; "One sacrifices as if [the deceased] were present" ; as if ; "orderly instruction leads with skill" ; play

期刊名称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23 / 03 / 01)

页次

189 - 2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本文意欲考究「如」字意涵,以《論語》為核心,旁及先秦儒學典籍,闡明主體現身的美學及其張力。「如」字如果作為形容詞詞尾的時候,會被解釋為「樣子」,那是一個身體展演的結果。然而,「如」字作為「像」來解釋的時候,那是一種本體與客體、此與彼,二者幾乎要同一相等的情況。在分明是二者的情況之下,盡量追求同一的存在樣貌,充滿密度與張力。由「像」引申出來的條件句的「如」字,則代表了一種情境的提取與想像。我分別以「本體樣態」、「仿擬樣態」、「想像樣態」標誌「如」的三種特質,而這三種特質很好地濃縮於「祭如在」的表述之中。我將論證「祭如在」具有豐富飽滿的美學意涵(即感性認識作用),而且這種靈動活潑的特性,除了在祭儀中展現,也很巧妙地展現於孔子「循循善誘」的點撥教化手法,此乃是一種刻意不斷變化主體現身的位置與狀態,目的在於以逗引之姿啟發學生,並藉此成就更好的德行。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 " 如 " (rú) while us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classics of Pre-Qin Confucianism as the core study materials. The intent of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the aesthetics and tension which the word manifests. If the word " 如 " is used as the suffix of an adjective, it would be interpreted as "appearanc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a physical performance. However, when the word " 如 " is interpreted as "to resemble", it becomes a situation in which noumenon and object, this and that, are almost the same and equal. When the latter is clearly the case, it is an attempt to achieve an identical appearance of existence, full of density and tension. The word " 如 " in a conditional sentence derived from "to resemble" represents the extraction and imagination of a situation. I use the terms "noumenon-like state", "imitation-like state" and " imagination-like state" to mark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 如 ", and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are well-encapsulated in the expression of " 祭 如 在 " ("One sacrifices as if [the deceased] were present"). I will demonstrate that " 祭如在 " has rich and full aesthetic meaning (i.e. the role of perceptual cognition), and its flexible and vivid properties are not only apparent in ceremonial rituals, but are also cleverly displayed in Confucius's educational doctrine that "orderly instruction leads with skill". This is a way of deliberately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position and state of the subject's appearance for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students' capacity for inspiration and reflection, and ultimately leading them to become more virtuou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吳冠宏(2009)。人物品鑑學之新向度的探索──從蔣年豐〈品鑑人格氣象的解釋學〉一文談起。成大中文學報,27,1-36。
    連結:
  2. 林文琪(2017)。寓教於祭的倫理教育劇場──儒家祭祀禮典儀式中展開的典範學習活動析論。漢學研究集刊,25,117-156。
    連結:
  3. 彭美玲(2015)。「立主」與「懸影」──中國傳統家祭祀先象神樣式之源流抉探。臺大中文學報,51,41-98。
    連結:
  4. 彭美玲(2020)。借用當代新學試論《儀禮》尸祭禮意及人祖感通的可能性。輔仁宗教研究,40,1-36。
    連結:
  5. 彭國翔(2009)。作為身心修練的禮儀實踐──以《論語 ‧ 鄉黨》篇為例的考察。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6(1),1-27。
    連結:
  6. 王力(編)(2000).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7. 王先謙,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2013).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8. 王祥齡(1994)。原始儒家的宗教向度。逢甲學報,27,1-12。
  9. 王肅(1978).孔子家語.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10. 王夢鷗(1987).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11. 田家溧(2015)。漢代的容禮與威儀觀及其影響。理論學刊,2015(252),123-128。
  12. 石超(2018)。「仁」之古文「忎」:文質彬彬與身心互攝。中國哲學研究,288,21-28。
  13. 安樂哲, Roger T.,孟巍隆(譯),田辰山(校譯)(2017).儒家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彙.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14. 何永清(2011)。《論語》兼語短語探討。儒學研究論叢,4,115-130。
  15. 何永清(2016).《論語》語法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
  16. 克里斯托夫 ‧ 武爾夫, Christoph,陳紅燕(譯)(2018).人的圖像:想像、表演與文化.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
  17. 呂怡菁(2003)。對「存在」的原始驚異──《詩經》中的水畔「神女」。暨大學報,6(1),59-81。
  18. 李紀祥(2016)。「孔廟世界」的存在本質。長安大學學報 ‧社科版,18(2),1-12。
  19. 李爾鋼(2012)。釋「如」辨正。辭書研究,2012(2),23-27。
  20. 杜維明(1997).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三民書局.
  21. 南懷瑾(2008).論語別裁.臺北:老古文化.
  22. 胡伊青加, Johan,成窮(譯)(2013).遊戲人.新北:康德出版社.
  23. 范里(2015)。《儀禮》喪與祭中巫祝尸的分別。有鳳初鳴年刊,11,433-447。
  24. 孫大川(1993)。試論孟子之「知言養氣」──心性存養功夫之省察。東吳哲學傳習錄,2,278-281。
  25. 孫希旦,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6. 孫偉強(2010)。《論語》中「如」字研究。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30),14-17。
  27. 晁福林(2016)。卜辭所見商代祭尸禮淺探。考古學報,2016(3),343-364。
  28. 郝大維, David L.,安樂哲, Roger T,何金俐(譯)(2020).通過孔子而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馬曉鈴(2014)。容禮考述。赤峰學院學報 ‧ 漢文社科版,35(3),115-117。
  30. 高婉瑜(2011).漢語常用假設連詞演變研究──兼論虛詞假借說.臺北:學生書局.
  31. 康文娟(2010)。《論語》中「如」字的詞性和用法。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3(3),57-59。
  32. 張清江(2013)。「如在」與「臨在」之間──論朱熹對「祭如在」的理解。雲南社會科學,2013(3),39-44。
  33. 梅廣(2015).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臺北:三民書局.
  34. 許進雄(1995).古文諧聲字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許慎,段玉裁(注)(1998).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
  36. 郭小軍,楊明(2018)。論儒學視域中人的構成性。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8(102),14-19。
  37. 陳伯軒(2013)。赤壁賦〉中洞簫聲的情感特質與教學引導──以白居易〈琵琶行〉與王鼎鈞〈哭屋〉協同參照。國文天地,343,64-70。
  38. 陳伯軒(2020)。戲弄(play)。2020臺灣理論關鍵詞彙議論文集,臺北:
  39. 陳經衛,方有國(2010)。先秦漢語「如何」結構考辨。唐山師範學院學報,32(1),12-14。
  40. 陳靜容(2017)。《論語》中的「媒介」尋繹──人之「感」的重層交錯與道德建立。文與哲,30,1-22。
  41. 彭美玲(2002)。君子與容禮──儒家容禮述義。臺大中文學報,16,1-48。
  42. 斯蒂文 ‧ 費什米爾, Steven,徐鵬(譯),馬如俊(譯)(2010).杜威與道德想像力:倫理學中的實用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3.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44. 黃俊傑(2005)。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法鼓人文學報,2,5-24。
  45. 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2005).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
  46. 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2008).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楊儒賓(2020).原儒:從帝堯到孔子.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4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2010).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49. 蔣年豐(2000).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出版社.
  50. 蔡振豐(編),林永強(編),張政遠(編)(2016).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1. 鄭毓瑜(1985)。比較句中「如」「似」「比」的問題。幼獅學誌,18(4),143-159。
  52. 鄭憲仁(1995)。古代祭祖立尸制度淺探。孔孟月刊,33(7),11-19。
  53. 邁克爾 ‧ 普鳴, Michael,克里斯蒂娜‧格羅斯 - 洛, Christine,胡洋(譯)(2017).哈佛中國哲學課.北京:中信出版社.
  54. 韓高年,陳丹奇(2019)。《論語 ‧ 鄉黨》的禮學淵源與古「語」特徵。安徽大學學報 ‧ 社科版,2019(4),34-42。
被引用次数
  1. (2023)。安樂哲「角色倫理學」的實用主義特質及其限制。中正漢學研究,42,215-241。
  2. (2024)。從社會表演學詮釋先秦儒家的道德外化與修養表現。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5,16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