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民小學教學視導模式、運作機制與視導功能之研究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n Supervision Mode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and the Function of Supervision in Primary Schools

DOI

10.6776/JEPR.200906.0041

作者

許馨瑩(Hsin-Ying Hsu)

关键词

教學視導 ; 教學視導模式 ; 教學視導運作機制 ; 教學視導功能 ; education supervision ; education supervision model ;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 function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期刊名称

教育實踐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2卷1期(2009 / 06 / 01)

页次

41 - 7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為對象,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教學視導內涵的知覺情形,其次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在教學視導模式、教學視導運作機制與教學視導功能上知覺差異情形,接著綜合研究發現與結果,在建議中提出國民小學促進教學視導成效之可行發展策略。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發送問卷762份,回送問卷688份,有效問卷672份,問卷回收率為90.3%,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8.2%。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歸納研究發現,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教學視導模式有正面的知覺,其中以「發展性視導」模式的知覺最高;不同背景變項的教育人員,除了「年齡」與「任教年資」外,均有顯著差異存在。(2)高雄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教學視導運作機制有正面的知覺,其中以「教師學習文化」的知覺最高;不同背景變項的教育人員,除了「年齡」與「任教年資」外,均有顯著差異存在。(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教學視導功能有正面知覺,其中以「改善教師教學方法」的知覺最高;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除了「年齡」外,均有顯著差異存在。(4)背景變項中的「有否實施」、「師資養成型態」與「擔任現職」,教學視導模式中的「臨床視導」與教學視導運作機制中的「視導工作要件」是預測教學視導功能的關鍵因素。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perception of educational staffs toward education supervisi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perception in supervision model, operat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In addition,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and related schools are provided. The researcher adopted survey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Seven hundred and Sixty-two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688 were returned. There were 672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ith the returned rate of 78.4% and useful questionnaires' ratio was 88.2%.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collected in the survey we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test,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1) Educational staffs have a positive perception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model, and within which the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supervision” model is the highest. Difference background variables affected their perception, except for age and seniority. (2) Educational staffs have a positive percep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and among which staffs are most positive on ”teachers' learning culture.” Difference background variabl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ir perception except for age and seniority. (3) Educational staffs hold a positive perception of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and among which staffs were most positive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 Difference backgrounds variable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ir perception on the functions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except for age. (4) The elements of ”to implement or not”, ”to form the types of teachers” and ”to be a current position” in background,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in the education supervision model, and the ”important supervision work” i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are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萬新知(2006)。教師自我診斷視導之分析與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41,26-42。
    連結:
  2.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6)。教學精進、專業昇華-臺北縣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臺北縣:作者。
  3. Beach, D. M.,Reinhartz, J.(2000).Supervisory leadership: Focus on instruction.Boston, MA:Allyn & Bacon.
  4. Cawelti, G.(Ed.)(1993).Challenges and achievements of American education.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5. Cogan, M. L.(1973).Clinical supervision.Boston:Houghton Mifflin.
  6. Glickman, C. D.(1981).Developmental supervision: Alternatiue practices for helpie teacheus to improve instmction.
  7. Glickman, C. D.,Gordon, S. P.,Ross-Gordon, J. M.(1998).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Boston:Allyn & Bacon.
  8. Glickman, C. D.,Gordon, S. P.,Ross-Gordon, J. M.(2001).Supervision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Boston:Allyn and Bacon.
  9. Goldhammer, R.,Anderson, R. H.,Krajewski, R. J.(1980).Clinical supervision.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0. Harris, B. M.(1985).Supervisory behavior in education.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1. Joyce, B.,Showers, B.(1996).The evolution of peer coach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53(6),12-16.
  12. Koki, S.(1997).,未出版
  13. Robbins, P.(1991).How to plan implement a peer coaching program.Alexandria, Virginia:ASCD.
  14. Sergiovanni, T. J.(1995).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ve perspective.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15. Sergiovanni, T. J.,Starratt, R. J.(2002).Supervision: A redefinition.N.Y.:McGraw-Hill.
  16. Sudman S.(1976).Applied sampling.New York:Academic Press.
  17. 丁一顧(2004)。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18. 池勝源(2004)。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19.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三期諮議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20.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21. 何宋錦(2003)。台南縣,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
  22. 利一奇(2002)。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
  23. 吳林輝(1999)。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24. 吳培源(2005)。教學視導-觀念、知能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25. 吳清山、張素真(2004)。「360 度回饋」重要意涵及其在教學視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3,97-113。
  26. 吳紹歆(2004)。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27. 呂木琳(1998)。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28. 呂淑芝(2003)。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29. 李珀(2000)。教學視導。臺北市:五南。
  30. 李雲漳(2002)。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31. 阮靜雯(2000)。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32. 周衷蓮(2003)。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33. 邱錦昌(2003)。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臺北市:高等教育。
  34. 邱錦昌(1995)。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35. 張宗憲(200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36. 張德銳(2000)。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37.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38. 張德銳、李俊達(2004)。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的實施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58,79-84。
  39. 梁嘉綿(2003)。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0. 許正宗(2003)。台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1. 許雅惠(2004)。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2. 郭淑芳(2006)。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教育與經營管理研究所。
  43. 陳永發(2005)。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44. 陳明和(2006)。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45.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
  46. 葉振學(1996)。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7. 褚希雯(1996)。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8. 趙廣林(1996)。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
  49. 劉仲成(2005)。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50. 劉益麟(2002)。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51. 劉鎮寧(2003)。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52. 鄭國卿(2005)。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
  53. 蕭美智(2004)。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54. 賴政國(2001)。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55. 賴靜瑤(2006)。臺南市,國立台南大學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56. 戴進明(200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57. 謝宇斐(200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58. 簡毓玲(2001)。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曾素秋、陳益壯、王為國(2012)。中區技專校院教師對教學視導模式與運作機制看法之調查研究。技術與職業教育學報,4(3),81-114。
  2. 洪瑞兒、李佩珊、宋宥賢、王麗斐(2017)。建構中小學初任輔導人員職前培訓機制:戴明循環觀點之應用。教育實踐與研究,30(2),67-104。
  3. 劉乙儀、張瑞村(2014)。臺灣幼兒園營造學習型組織之可行途徑。學校行政,93,36-55。
  4. (2021)。國小校長正向教學視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44(3),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