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周淑卿(2005)。課程的美學探究範疇之建構-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8(2),1-14。
連結:
-
周淑卿(2009)。借鏡於藝術的教學-與「藝術創作者/教師」的對話。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2),5-27。
連結:
-
林奕宏、張景媛(2001)。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3(1),1-30。
連結:
-
洪詠善(2005)。以美感經驗轉化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8(2),25-40。
連結:
-
Armstrong. T.、洪蘭審訂、李平譯(1998)。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兒童為中心之教學。台北:遠流。
-
Berlinghoff, W. P.、Gouvêa, F. Q.、洪萬生譯、英家銘暨HPM 團隊譯(2008)。溫柔數學史:從古埃及到超級電腦。台北:博雅。
-
Brown, D.、尤傳莉譯(2004)。達文西密碼。台北:時報。
-
Brown, T.(2007).The art of mathematics: Bedding down for a new era.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39(7),755-765.
-
Csikszenmihalyi, M.(1990).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 NY:Harper and Row.
-
Dunham, W.、林傑斌譯(1998)。天才之旅—偉大數學定理的創立。台北:牛頓。
-
Eves, H.、歐陽絳譯(1989)。數學史概論。台北:曉園。
-
Fiori, N.(2007).In search of meaningful mathematics: The role of aesthetic choic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68(6-A),2370.
-
Klein, F.、舒湘芹譯、陳義章譯、楊欽樑譯(2004)。高觀點下的初等數學第一卷算術代數分析。台北:九章。
-
Sherburne, D.(1961).A whiteheadean aesthetic.New York, NY:Yale.
-
Townsend, D.、林逢祺譯(2008)。美學概論。台北:學富。
-
Winston, J.(2011).Beauty: A concept with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researchers.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19(4),579-586.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數學七年級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方永泉(2008)。抽象性學科之教育中審美的面向述評。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台北:
-
丘成桐(1999)。數學的內容、方法和意義。數學傳播,23(1),3-7。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數學七年級上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立緒編選(2012)。百年大學演講精華。新北市:立緒。
-
朱光潛(1971)。談美(臺3 版)。台灣:台灣開明。
-
朱狄(1988)。當代西方美學。台北:谷風。
-
吳佳玲(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
吳開朗(1992)。數學美之魅力在那裏?。數學傳播,16(3),60-67。
-
李文興、吳開朗(1996)。關於數學直覺思維的幾個問題。數學傳播,20(3),28-33。
-
李善良、單壿(2002)。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數學-兼及新世紀中小學數學課程目標。數學傳播,26(4),77-88。
-
周來祥、周紀文(2002)。美學概論。台北:文津。
-
周雅菁(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壢,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
房昔梅、鍾靜(2005)。國小教師在高年級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8(2),33-64。
-
林保平(2006)。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科學教育月刊,277,10-22。
-
林逢祺(2010)。Maxine Greene《釋放想像力》思想及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台北:
-
林雪卿(1993)。繪本教學研究。國教月刊,40(1),55-61。
-
邱貴發(1992)。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5),11-18。
-
侯雪卿(2011)。當數學與文化相遇─教學中的美感經驗如何可能?。美感經驗的探索與建構-教育與美學的對話學術論壇,台北:
-
洪詠善(2012)。跨域SAS (社會/藝術/科學) 美感教育的課程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55-60。
-
洪漢鼎(2000)。理解的真理。山東:山東人民。
-
郁建輝(2005)。求真立德,育美致善-發揮數學文化教育功能實踐之一。數學傳播,29(3),65-83。
-
唐書志(1998)。負數的迷思。HPM 台北通訊,1(2),6-10。
-
徐炎章、吳開朗、唐煌、周金才(1998)。數學美學思想史。台北:曉園。
-
袁小明(2003)。數學史。台北:九章。
-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7)。數學領域影音資料:數學史-負數的時光之旅。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國立編譯館(2010)。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手冊。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
張綉玲(2010)。當數學遇上美學:三角形學習的可能性。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台北:
-
曹亮吉(1985)。代數學基本定理。科學月刊,16(1),10-13。
-
陳伯璋(2003)。新世紀課程研究。國家政策季刊,2(3),149-167。
-
陳伯璋、張盈堃(2007)。來自日常生活的教育學院:社區、課程與美學的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12,41-71。
-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
陳佩盈(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6)。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
-
陳聖雄(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在職進修班。
-
陳毅峰(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
陳龍安(1991)。創造思考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
曾昭旭(1993)。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台北:漢光。
-
黃敏晃(2003)。人間處處有數學。台北:天下。
-
黃淑華(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
-
楊忠斌(2009)。美感經驗理論對教師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49-68。
-
賈馥茗(2009)。教育美學。台北:五南。
-
鄔佩麗(2005)。輔導與諮商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
趙天儀(1990)。現代美學及其他。台北:東大。
-
劉太平(2001)。數學難、數學美。數學傳播,25(4),46-53。
-
劉文潭(1978)。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
-
歐用生(2009)。當教師與藝術相遇─藝術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6(5),25-34。
-
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課程教學。高雄:復文。
-
戴文寶、邱守榕(2000)。國一學生由算術領域轉入代數領域呈現的學習現象與特徵。科學教育,10,148-175。
-
鍾聖校(2012)。正向心理情意-教與學。台北:五南。
-
譚建國(1996)。數學美賞析(上)。數學傳播,20(1),55-61。
-
譚建國(1996)。數學美賞析(下)。數學傳播,20(2),6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