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負數史與負數教學中的美感意涵

并列篇名

The Aesthetic Value Embedded in the Negative Number History and the Negative Number Instruction

作者

陳淑娟(Shu-Chuan Chen)

关键词

負數教學 ; 負數算則 ; 數學美學 ; mathematics aesthetics ; negative number algorithm ; negative number instruction

期刊名称

教育實踐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2期(2013 / 12 / 01)

页次

133 - 1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四方面說明負數史與負數教學中的美感意義和價值。首先,說明從美感角度看負數教學的理由;其次,說明什麼條件下容易產生美感;其三,從負數史及東西方處理負數特質的對比看負數之美;最後,說明以美感觀點開拓負數教學的視野,分析負數美的內涵。負數教學的視野與美感內涵包括:一、以同理寬容負數困頓的美感態度,化解負數學習的不安;二、藉美感態度欣賞負數的曲折發展,幫助學生重視負數;三、藉圖像所蘊含的直覺,促進負數運算的理解,本文以兩個圖像直觀的例子,說明:「減一負數等於加上它的相反數」及「兩個負數相乘,得到一正數」的便捷之道;四、藉負數史中前人的經驗,幫助學生面對並跨越負數學習的困難。本文認為引導學生體會負數在數學中的美感價值,是值得嘗試的教學方式。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and the aesthetics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negative numbers and the instruction of negative numbers. The argument begins with explaining the reasons why the aesthetic approach can be recommended to inspire the instruction of negative numbers. The aesthetic contents of negative numbers are then analyzed and presented. The author further explicates the beauty embedded in negative numbers can be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ir developmental history. This article ends up with emphasizing the 4 merits of aesthetic viewpoints in broadening the visions of the negative number instruction; they are as follows: (1) to calm the restlessness of negative number learning; (2) to inspire studen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number learning; (3) to better the understanding of negative number algorithm through the aesthetic intuition afforded by two examples of figure images showing that ”subtracting a negative number by adding its opposite” and that ”the multiplication of two negative numbers being positive”; (4) to assist student in facing and overcoming the problems in learning negative numbers. The teachers are encouraged to facilitate students to embrace the aesthetic value of negative numbers and to tackle students' problems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learning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ir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mathematic performanc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周淑卿(2005)。課程的美學探究範疇之建構-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8(2),1-14。
    連結:
  2. 周淑卿(2009)。借鏡於藝術的教學-與「藝術創作者/教師」的對話。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2),5-27。
    連結:
  3. 林奕宏、張景媛(2001)。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3(1),1-30。
    連結:
  4. 洪詠善(2005)。以美感經驗轉化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8(2),25-40。
    連結:
  5. Armstrong. T.、洪蘭審訂、李平譯(1998)。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兒童為中心之教學。台北:遠流。
  6. Berlinghoff, W. P.、Gouvêa, F. Q.、洪萬生譯、英家銘暨HPM 團隊譯(2008)。溫柔數學史:從古埃及到超級電腦。台北:博雅。
  7. Brown, D.、尤傳莉譯(2004)。達文西密碼。台北:時報。
  8. Brown, T.(2007).The art of mathematics: Bedding down for a new era.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39(7),755-765.
  9. Csikszenmihalyi, M.(1990).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 NY:Harper and Row.
  10. Dunham, W.、林傑斌譯(1998)。天才之旅—偉大數學定理的創立。台北:牛頓。
  11. Eves, H.、歐陽絳譯(1989)。數學史概論。台北:曉園。
  12. Fiori, N.(2007).In search of meaningful mathematics: The role of aesthetic choic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68(6-A),2370.
  13. Klein, F.、舒湘芹譯、陳義章譯、楊欽樑譯(2004)。高觀點下的初等數學第一卷算術代數分析。台北:九章。
  14. Sherburne, D.(1961).A whiteheadean aesthetic.New York, NY:Yale.
  15. Townsend, D.、林逢祺譯(2008)。美學概論。台北:學富。
  16. Winston, J.(2011).Beauty: A concept with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researchers.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19(4),579-586.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數學七年級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8. 方永泉(2008)。抽象性學科之教育中審美的面向述評。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台北:
  19. 丘成桐(1999)。數學的內容、方法和意義。數學傳播,23(1),3-7。
  20.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數學七年級上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1. 立緒編選(2012)。百年大學演講精華。新北市:立緒。
  22. 朱光潛(1971)。談美(臺3 版)。台灣:台灣開明。
  23. 朱狄(1988)。當代西方美學。台北:谷風。
  24. 吳佳玲(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25. 吳開朗(1992)。數學美之魅力在那裏?。數學傳播,16(3),60-67。
  26. 李文興、吳開朗(1996)。關於數學直覺思維的幾個問題。數學傳播,20(3),28-33。
  27. 李善良、單壿(2002)。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數學-兼及新世紀中小學數學課程目標。數學傳播,26(4),77-88。
  28. 周來祥、周紀文(2002)。美學概論。台北:文津。
  29. 周雅菁(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壢,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30. 房昔梅、鍾靜(2005)。國小教師在高年級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8(2),33-64。
  31. 林保平(2006)。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科學教育月刊,277,10-22。
  32. 林逢祺(2010)。Maxine Greene《釋放想像力》思想及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台北:
  33. 林雪卿(1993)。繪本教學研究。國教月刊,40(1),55-61。
  34. 邱貴發(1992)。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5),11-18。
  35. 侯雪卿(2011)。當數學與文化相遇─教學中的美感經驗如何可能?。美感經驗的探索與建構-教育與美學的對話學術論壇,台北:
  36. 洪詠善(2012)。跨域SAS (社會/藝術/科學) 美感教育的課程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55-60。
  37. 洪漢鼎(2000)。理解的真理。山東:山東人民。
  38. 郁建輝(2005)。求真立德,育美致善-發揮數學文化教育功能實踐之一。數學傳播,29(3),65-83。
  39. 唐書志(1998)。負數的迷思。HPM 台北通訊,1(2),6-10。
  40. 徐炎章、吳開朗、唐煌、周金才(1998)。數學美學思想史。台北:曉園。
  41. 袁小明(2003)。數學史。台北:九章。
  4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7)。數學領域影音資料:數學史-負數的時光之旅。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43.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國立編譯館(2010)。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手冊。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44. 張綉玲(2010)。當數學遇上美學:三角形學習的可能性。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台北:
  45. 曹亮吉(1985)。代數學基本定理。科學月刊,16(1),10-13。
  46. 陳伯璋(2003)。新世紀課程研究。國家政策季刊,2(3),149-167。
  47. 陳伯璋、張盈堃(2007)。來自日常生活的教育學院:社區、課程與美學的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12,41-71。
  48.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49. 陳佩盈(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50.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6)。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
  51. 陳聖雄(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在職進修班。
  52. 陳毅峰(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53. 陳龍安(1991)。創造思考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54. 曾昭旭(1993)。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台北:漢光。
  55. 黃敏晃(2003)。人間處處有數學。台北:天下。
  56. 黃淑華(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
  57. 楊忠斌(2009)。美感經驗理論對教師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49-68。
  58. 賈馥茗(2009)。教育美學。台北:五南。
  59. 鄔佩麗(2005)。輔導與諮商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60. 趙天儀(1990)。現代美學及其他。台北:東大。
  61. 劉太平(2001)。數學難、數學美。數學傳播,25(4),46-53。
  62. 劉文潭(1978)。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
  63. 歐用生(2009)。當教師與藝術相遇─藝術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6(5),25-34。
  64. 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課程教學。高雄:復文。
  65. 戴文寶、邱守榕(2000)。國一學生由算術領域轉入代數領域呈現的學習現象與特徵。科學教育,10,148-175。
  66. 鍾聖校(2012)。正向心理情意-教與學。台北:五南。
  67. 譚建國(1996)。數學美賞析(上)。數學傳播,20(1),55-61。
  68. 譚建國(1996)。數學美賞析(下)。數學傳播,20(2),69-76。
被引用次数
  1. 游政男(2014)。教師指導學生自編鄉土教材之過程與結果之探索。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2,67-90。
  2. 趙子揚,單維彰,陳玉芬(2023)。數學識讀文本教學對數學素養之影響-以負數單元為例。臺灣數學教育期刊,10(2),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