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僻徑的身影:1925年前後的黃呈聰

并列篇名

The Figure on the Secluded Path: Huang Chien-Tsong's Life after the Turning Point in 1925

DOI

10.6463/TLS.201212.0007

作者

鄧慧恩(Hui-En Teng)

关键词

黃呈聰 ; 待機派知識分子 ; 中國真耶穌教會 ; Huang Chien-Tsong ; waiting-for-chances intellectuals ; Chinese True Jesus Church ;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 Chinese- inclination

期刊名称

台灣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12 / 12 / 01)

页次

7+9 - 4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黃呈聰被視為日治時期待機派知識分子,「中國」也被視為他的政治傾向。本文將1925年黃呈聰歸信中國真耶穌教會作為分界點,探討1925年前黃氏的著作、主張以及社會參與。黃呈聰在保甲制度、糖業、芭蕉買賣以及渡中旅券問題方面皆有著墨,著力推動中國白話文運動,也從世界的視野參酌台灣文化的特殊性,提出台灣與日本的文化應當採用「調和」而非「強制」同化的主張。而1925年後,黃氏改信中國真耶穌教會,並將這番改宗視為自己從事民族運動的一環,將民族主義內化於宗教信仰之中,不僅如此,這份信仰亦被黃氏視為拯救民族的救靈運動。本文試圖將黃呈聰1925年後的人生與前半段銜接起來,作整體性的探討。同時,也探討與黃呈聰生命歷程緊密結合的真耶穌教會於日治時期的發展過程。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aims to represent the attendance of social movement and religion practice from Huang Chien-Tsong's (黃呈聰, 1886-1963) life after 1925 since we didn't know much about it though some academic discussion had tried to figure out. Before 1925, Huang was a son of a land owner and a promising one who had good career and won the high scale of respectability, therefore, he attended many social movements and wrote many articles about changing Taiwanese conception about polit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Government occupation. However, after1925, he accepted the special religion, Chinese True Jesus Church (中國真耶穌教會), he combined his political tendency, Chinese- inclination, with this religion and took the road to determine his conviction that believing Chinese True Jesus Church was also a way to carry on turning Taiwanese into a kind of soul-puring race. I want to discuss Huang's published articles that he wrote no matter before or after 1925 to explore his understanding about Chinese and the particular parts of Taiwanese culture and life-style. And, it'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connect these with his personal life-practice in both social movements and religious belief when we probe into his life after focusing on his achievements and wor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劍如,〈對於稻江建醮的考察〉(上),《台灣民報》第2卷第24號(1924.11.21),頁4-5
  2. 劍,〈希望撤廢渡航中國的旅券制度〉,《台灣民報》第35號(1924.10.21),頁1
  3. 劍,〈改換糖業政策的急務(需撤廢採收區域、買收價格要和農民定協)〉,《台灣民報》第2卷第6號(1924 .04.11),頁1。
  4. 楊天和,〈洪金先ê 天路歷程〉,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第728、730-732期,1949.08、10-12。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Ang5/Ang5,Kim/brief/Iun,Tho.htm (檢索日期:2012.04.05)
  5. 劍如,〈關於彰化思想的考察(下)當局過於干涉壓迫的弊害〉,《台灣民報》第2卷第18號(1924.09.21),頁4-5
  6. 劍如,〈關於彰化思想的考察(上)當局過於干涉壓迫的弊害〉,《台灣民報》第2卷第17號(1924.09.11),頁4-5
  7. 黃呈聰, 〈台灣農會規則の根本的改正を望む〉, 《台灣》第3 年第3 號(1922.06.12),頁19-29
  8. 黃呈聰,〈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台灣》第4年第1號(漢文之部)(1923.01.01),頁12-24
  9. 劍如,〈對於林圯埔竹林事件的管見〉,《台灣民報》第3卷第2號(1925.01.11),頁4-6
  10. 劍如,〈關於台北師範休校事件的一考察〉,《台灣民報》第2卷第26號(1924.12.11),頁4-6。
  11. 黃呈聰, 〈台灣教育改造論〉, 《台灣青年》第3 卷第2 號( 漢文之部)(1921.08.15),頁1-7
  12. 劍如,〈論蔗農組合設置的必要〉,《台灣民報》第2卷第20號(1924.10.11),頁4
  13. 黃呈聰,〈應該著創設台灣特種的文化〉,《台灣民報》第3卷第1號(1925.01.01),頁7-8
  14. 黃劍如,〈由懷疑到信仰〉,《聖靈報》1卷1號(1926.08.15),頁19-23
  15. 蔡培火,《日本本國民に与ふ》(東京:台湾問題研究会,1928)
  16. 英國費邊社的官方網站說明:http://www.fabian-society.org.uk/ (檢索日期:2012.04.12)
  17.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 領台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39)
  18. 黃呈聰,〈支那渡航旅券制度の止を望む〉,《台灣》第3年第9號(1922.12.11),頁19-29
  19. 黃朝琴,〈漢文改革論(上)〉,《台灣》第4 年第1 號(1923 .01.01),頁25-31
  20. 黃呈聰,〈基督教的革新運動(下)〉,《台灣民報》295號(1930.01.11),頁8
  21. 林獻堂、黃呈聰,王敏川譯,〈呈總督的建白書〉,《台灣民報》第2卷第24號(1924.11.21),頁9-12
  22. 黃以利沙,〈台灣傳道記〉,《聖靈報》1卷1號(1926.08.15),頁23-26
  23. (1956)。真耶穌教會台灣傳教卅週年紀念刊。台中:棕樹出版社。
  24. 黃呈聰,〈保甲制度論〉,《台灣青年》第2卷第3號(1921.04.15),頁8-16
  25. 黃朝琴,〈漢文改革論(下)〉,《台灣》第4年第2號(1923.02.01),頁21-28
  26. 劍如,〈燒金紙換賽錢〉(時事短評),《台灣民報》第2卷第26號(1924.12.11),頁6
  27. 黃呈聰,〈基督教的革新運動(上)〉,《台灣民報》294號(1930.01.01),頁7
  28. 黃呈聰, 〈由產業政策上觀察的芭蕉問題〉,《台灣民報》第3卷第5號(1925.02.11),頁2-4
  29. 劍如,〈對於稻江建醮的考察〉(下),《台灣民報》第2卷第25號(1924.12.01),頁4-5。
  30. 78叟(1996)。回憶(VII)。台灣教會公報,990,10-11。
  31. Duus, Peter(1995).The Abacus and the Sword: The Japanese Penetration of Korea, 1895-1910.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2. 中島利郎編、吉原丈司編(2000)。鷲巢敦哉著作集。東京:綠蔭書房。
  33. 王昭文(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34. 王惠姬(2009)。從文化人到天路客:以1920年代的台灣黃以利沙為例(三)。聖靈,378,82-89。
  35. 王慶隆編配、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1986)。王慶隆編配中外口琴名曲80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6. 吳英玉(1977)。僕僕風塵奏琴音。綜合月刊,89,58-64。
  37. 周馥儀(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38.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編(1960)。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39. 若林正丈、何義麟譯(2007)。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出版社。
  40. 張炎憲編(1987)。台灣近代名人誌。台北:自立晚報社。
  41. 梁華璜(1989)。日據時期台民赴華之旅券制度。台灣風物,39(3),1-50。
  42. 梁華璜(2007)。梁華璜教授台灣史論文集,台北:
  43. 許雪姬策劃(2004)。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
  44. 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
  45. 陳慈玉編(2007)。地方菁英與台灣農民運動。台北:中研院台史所。
  46. 黃以利沙編(1956)。台灣傳教卅週年紀念刊。台中:真耶穌教會。
  47. 黃秀政、張勝彥(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48. 楊森富(2002)。吳道源醫生事略。聖靈,303,82-85。
  49. 蜜蜂(2006)。真耶穌教會傳入台灣八十週年溯源──重回1926年〈台灣傳道記〉歷史現場:80年前基督教台灣宣教史傳奇性的一章(上)。聖靈,342
  50. 劉曾源(2005)。風雨同路:追憶口琴大師─王慶隆。口琴家,140,12-13。
  51. 蔡明志(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52. 蔡茂豐(1977)。中国人に対する日本語教育の史的研究。自行出版。
  53. 謝明如(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2020)。移民與海外宣教:真耶穌教會近期的全球拓展。中国基督教研究,14,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