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蔣渭水的左傾之道(1930-1931):論共產國際「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對蔣渭水的啟發

并列篇名

Chiang Wei Shui's Left-leaning Approach (1930-1931):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hird Stage of Capitalism" by the Communism International to Chiang

作者

趙勳達(Hsun-Ta Chao)

关键词

蔣渭水 ; 資本主義第三期 ; 共產國際 ; 孫中山 ; Chiang Wei-shui ; "The Third Stage of Capitalism" ; Communism International (Comintern) ; Dr. Sun Yat-sen

期刊名称

台灣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4期(2013 / 06 / 01)

页次

129+131 - 1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論者恆謂蔣渭水在思想上師法孫中山,反對破壞民族團結的階級鬥爭,但不反對社會主義的平等原則。在1927年台灣民眾黨創黨之時,蔣渭水援引孫文主義作為理論武裝,此時的蔣渭水固然在思想上有馬克思主義的影子,不過基本上仍是孫文主義的信徒。然而到了1930年,蔣渭水漸次受到了共產國際「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的啟發以及世界性經濟大恐慌的刺激,放棄了他過去認為資本主義尚處於「安定期」的主張,轉而響應共產國際的號召,致力於推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此時的蔣渭水,一面心儀蘇聯新經濟政策,主張孫文主義具有發展到無產階級專政之可能性,一面決定放棄合法改良主義路線而欲與台共.新文協合流,如此一來是否可以被視為孫中山的信徒?不無疑義。本文主張,此時的蔣渭水左傾的態度明確,已不堅持原來的改良主義路線,而是轉向激進的階級鬥爭。後來者有其後見之明,本文不願評論蔣渭水在革命時機的拿捏上恰當與否。但蔣渭水在當時看到了台灣解放運動的曙光,他選擇奮力一搏,雖然最後留下了「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憾,然而其精神依然值得肯定。

英文摘要

Commentators always regarded Chiang Wei-shui as a follower of Dr. Sun Yat-sen's ideology, one who as opposed to class struggle which undermines national unity, and yet was not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the socialist. When Taiwanese People's Party was founded in 1927, the principal theory of the party by Chiang was based on Dr. Sun Yat-sen's ideology. Back at the time Chiang's ideas somewhat reflected Marxist ideology, but he remained essentially Sun's disciple. By 1930, however, Chiang began to be inspired by the ”Third Stage of Capitalism” by the Communism International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Great Depression that swept the world. As a result, he renounced his claims that capitalism is in an ”ultimate stage” and instead responded to the call of the Communism International. Since then, Chiang has been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proletarian movement. Therefore, from 1930 onwards, Chiang Wei-shui longed for the Soviet Union's New economic policy on the one hand, thinking that Sun's ideas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into dictatorship of proletariat,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aspired to integrate with Taiwan Communist Party and Taiwan Culture Association. This leaves much room for discussion as to whether or not Chiang was still a disciple of Su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at the point Chiang's leftist attitude was already quite clear. He no longer adhered to the original reformist route, but turned instead to the radical class struggle. The author does not intend to comment on whether Chiang's timing of the revolution was appropriate or not, but back at the time Chiang felt a glimpse of hope for the liberation of Taiwan and chose to take a chance. Regrettably, things did not turn out the way he expected, but his efforts were still commendab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民眾黨開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台灣民報》181(1927.11.06),頁4。
  2. 血花,〈打倒民眾黨及自治聯盟!〉,《新台灣大眾時報》創刊號(1930.12.01),頁 24。
  3. 〈舊黨解散後當局監視益嚴搜查舊幹部家宅干涉私人的自由〉,《台灣新民報》354(1931.03.07),頁4。
  4. 〈冷語〉,《台灣新民報》353(1931.02.28),頁3。
  5. 〈蔣渭水氏の遺言 宅前揭出を 十七日禁止さる〉,《台灣日日新報》,1931.08.18,7版。
  6. 〈眾目睽睽的解散後之民眾黨注力三角組織北部意見一致〉,《台灣新民報》353(1931.02.28),頁3。
  7. 〈民眾黨最後的全島黨員大會決議修改黨綱及政策慘遭當局禁止解散〉,《台灣新民報》352(1931.02.21),頁3。
  8. 〈台灣民眾黨受禁止解散的意義及我們的對策〉,《新台灣大眾時報》2卷2期(1931.06.21),頁62。
  9. 王乃信譯、王康旼譯、林至潔譯、林獻香譯、周再添譯、許江漢譯、黃玉坤譯、蘇必凱譯、鄭溪北譯(2006)。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0. 王乃信譯、王康旼譯、林至潔譯、林獻香譯、周再添譯、許江漢譯、黃玉坤譯、蘇必凱譯、鄭溪北譯(2006)。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1. 王乃信譯、王康旼譯、林至潔譯、林獻香譯、周再添譯、許江漢譯、黃玉坤譯、蘇必凱譯、鄭溪北譯(2006)。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2. 王乃信譯、王康旼譯、林至潔譯、林獻香譯、周再添譯、許江漢譯、黃玉坤譯、蘇必凱譯、鄭溪北譯(2006)。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3. 王乃信譯、王康旼譯、林至潔譯、林獻香譯、周再添譯、許江漢譯、黃玉坤譯、蘇必凱譯、鄭溪北譯(2006)。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4. 王敏川、台灣史研究會編(2002)。王敏川選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5.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蓬島文化公司。
  16. 史達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56)。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7. 托洛茨基、施用勤譯(2012)。托洛茨基論反法西斯鬥爭。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8. 吳叡人(2005)。誰是「台灣民族」?:連溫卿與台共的台灣解放論與台灣民族形成論之比較。地方菁英與台灣農民運動國際學務研討會
  19. 吳叡人(2001)。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台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
  20. 邱士杰(2008)。蔣渭水與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起源。第一屆蔣渭水研究學術會議
  21. 科恩、徐葵譯、倪孝銓譯、徐湘霞譯、潘世強譯(1982)。布哈林與布爾什維克革命─政治傳記(1888-1938)。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栗原幸夫(1971)。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とその時代。東京:平凡社。
  23. 張光明(1999)。布爾什維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分野。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
  24. 張保和、劉水芬(2009)。論布哈林世界經濟理論的意義及局限性。湖北社會科學,2009(9),12-15。
  25. 梅倩(1990)。共產國際各國黨在「布爾什維克化」實施中脫離實際的原因。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5),106-108。
  26. 陳芳明(2006)。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27. 黃宗良編、孔寒冰編(2004)。世界社會主義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8. 黃宗良編、林勛健編(2002)。共產黨和社會黨百年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黃信彰(2008)。反殖民運動初體驗─試論蔣渭水與青年學生運動之關係。第一屆蔣渭水研究學術會議
  30. 黃楠森編(1999)。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1. 黃煌雄(2006)。蔣渭水傳:台灣的孫中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
  32. 楊克煌(1999)。台灣人民民族解放鬥爭小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33. 管文虎(1988)。共產國際的「布爾什維克化」口號對中共的影響。近代史研究,1988(6),216-229。
  34. 趙勳達(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35. 蔣朝根(2008)。蔣渭水與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經緯─一頁剪不斷、理不亂的關鍵歷史。第一屆蔣渭水研究學術會議
  36. 蔣渭水、王曉波編(2005)。蔣渭水全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37. 蔡秀芬(2008)。以農工為基礎的民族運動─談蔣渭水在台灣初期農民運動的貢獻和改革理念。第一屆蔣渭水研究學術會議
  38. 鄭異凡(1997)。布哈林論稿。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39. 蕭欣慈(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0. 謝南光(1999)。謝南光著作選。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41. 簡炯仁(2001)。台灣民眾黨。台北:稻鄉出版社。
  42. 蘇品端(1986)。共產國際的布爾什維克化方針初探。政治研究,1986(1),24-35。
  43. 蘇新(1993)。憤怒的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
  44. 蘇新(1993)。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
被引用次数
  1. 柳書琴(2016)。〈送報伕〉在中國:《山靈:朝鮮台灣短篇集》與楊逵小說的接受。臺灣文學學報,29,1-38。
  2. (2022)。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文及日記的蔣渭水形象。臺灣風物,72(4),117-154。
  3. (2023)。1924-1926 年《臺灣民報》對日華親善與亞細亞聯盟的報導、評論以及論述轉折。臺灣史研究,30(4),1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