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千態萬形,莫可擬仿:清代台灣與內地〈擬鮑明遠舞鶴賦〉試析
|
并列篇名
|
A Research about the Imitation of Bao Zhao's Dancing Crane Fu during Qing Dynasty
|
作者
|
游適宏(Shih-Hung You)
|
关键词
|
台灣賦 ; 曹敬 ; 鮑照 ; 舞鶴賦 ; 仿擬 ; Fu of Taiwan ; Cao Jing ; Bao Zhao ; Dancing Crane Fu ; imitation
|
期刊名称
|
台灣文學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5期(2013 / 12 / 01)
|
页次
|
55+57
-
9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台灣賦家曹敬(1817-1859)所撰〈擬鮑明遠舞鶴賦〉,並非清代賦壇偶見,經文獻檢索,尚可找到內地賦家的十五篇類似之作。本文認為,曹敬賦與其他十五篇的最大不同,在於用律賦體進行擬作。而這群擬作雖然也對原作中鶴「掩雲羅而見羈」的處境進行反思,但其主要興趣仍在鶴舞「盡態極妍」的鋪敘描摹。此外,賦家們筆下舞技非凡的鶴,也正是其賦「欲使人不能加」的投射,鶴體與賦體相互隱喻,賦家們形容「擬作」中鶴的舞技「莫可擬仿」,實為清代賦學意識「思齊」與「爭勝」交織的縮影。
|
英文摘要
|
Taiwanese writer Cao Jing's ”The Fu modeled Bao Zhao's Dancing Crane Fu” was not the only one imitation in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fifteen similar works in mainland Chin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o Jing and others was Cao Jing writing in metric style. These imitative works were devot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flying crane posture. The flying crane in the works symbolized the extraordinary Fu-the flying crane can not be imitated means the Fu of Qing Dynasty is unmatchabl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劉德玲(2010)。台灣先賢曹敬賦作析論。輔仁國文學報,31
連結:
-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李元度,《賦學正鵠》,清光緒17年經綸書局刊本
-
顧南雅,《律賦必以集》,道光壬午重刊本
-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王夫之(2006)。薑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王冠編(2006)。賦話廣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王冠編(2006)。賦話廣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王冠編(2006)。賦話廣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王彥霞(2009)。文學理論向度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王琳(1998)。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何沛雄編(1982)。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
-
吳淇(2009)。六朝選詩定論。揚州:廣陵書社。
-
李小坤、龐繼賢(2009)。互文性:緣起、本質與發展。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4)
-
李玉平(2006)。互文性新論。文藝理論,2006(9)
-
李調元(1962)。賦話。台北:世界書局。
-
林文月(1989)。中古文學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
-
侯立兵(2007)。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
班固、顏師古注(1984)。漢書。台北:宏業書局。
-
張伯偉(2005)。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
曹道衡(2011)。漢魏六朝辭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梅家玲(2004)。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許俊雅編、吳福助編(2006)。全臺賦。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
郭維森、許結(1996)。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陳元龍編(2004)。歷代賦彙。南京:鳳凰出版社。
-
陳鈴美(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系。
-
楊大春(1997)。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
詹杭倫校注、沈時蓉校注(2009)。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2005)。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劉知幾、浦起龍通釋(2009)。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劉勰、王更生注譯(1998)。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撰者不詳(1979)。西京雜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蔣寅(2012)。擬與避:古典詩歌文本的互文性問題。文史哲,2012(1)
-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
鴻寶齊主人編(2007)。賦海大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簡宗梧(1998)。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
-
鄺健行(1999)。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台灣書店。
-
譚獻(2010)。復堂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張鳳玲(2015)。虛擬與實感-曹敬〈纔了蠶桑又種秧賦〉析論。輔仁國文學報,41,12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