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學鬥爭、文學武器論、文藝大眾化-論賴明弘的普羅文論及其理論內在衝突

并列篇名

Literary Struggle, Literary Weapon Theory, Literary Popularity: On the Protarian Literature Theory of Ming-Hong Lai and its Inherent Conflicts

作者

賴松輝(Song-Hui Lai)

关键词

賴明弘 ; 文學鬥爭 ; 文學武器論 ; 文藝大眾化 ; 鄉土文學論戰 ; Ming-Hong Lai ; literary struggle ; literary weapon theory ; literary popularity ; folklore literature debate

期刊名称

台灣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14 / 06 / 01)

页次

153+155 - 19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期間,賴明弘與《南音》作者群有關文學的階級性、民族性的論戰。討論著重於三個問題:首先,從當代的台灣文學場域,探討雙方的配置位置、文學體制,擁有的文學資本,而位居文壇前輩及掌握刊物編輯權的《南音》,擁有的文學資源、權力遠勝於賴明弘。其次,賴明弘運用文學鬥爭批評,將文藝當作階級「武器」,批判《南音》、《台灣新民報》、新舊文學及第三文學為布爾文學;第三,從文學理論的合理性來看,賴明弘批判各文學文類時,在文藝武器論與文藝大眾化、中國白話文等理論之間,往往呈現自相矛盾。他從階級意識批判新文學是布爾文學,卻又從中國白話文肯定,顯現理論標準不一;最後,由於缺乏理論深化,對於葉榮鐘「第三文學」的民族性挑戰,幾乎毫無理論的反擊。

英文摘要

The paper exams a debate of Folklore Literature during the 1930s, Ming-Hong Lai embarked a discussion on class and nationality with Southern Voice. Therefore, my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ree themes. Firstly, I will draw difference among the power relationship, the literary system and the culture capital between Ming-Hong Lai and Southern Voice. Secondly, how Ming-Hong Lai launched a series of literary infighting to criticize other literary communities such as Southern Voice, Taiwan New Daily Newspaper, Modern Literature and the Third Literature as a Bourgeois Literature. Thirdly, I will focus on the limitation of Lai's contradiction in terms of the reasonability of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consistency of ideology. Meanwhile, Lai made no sense to attack his counterpart's literature theory and failed to persuade us with his argum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特羅茨基(今譯托洛斯基)著,韋素蘭、李霽野合譯,《文學與革命》(北京:未名社)
  2. 南音。台北:東方文化書局。
  3. 《洪水》創刊號(1930.8.21)
  4. 藏原惟人、外村史郎輯,魯迅譯,《文藝政策》(上海:水沫書店,1930)
  5.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
  6. 台灣新文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
  7. 第一線。台北:東方文化書局。
  8. 《赤道》(台南:赤崁勞働青年會,1930)
  9. 台灣新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
  10. 柯根(K.P.)著,沈瑞先譯,《偉大的十年間文學》(上海:南強書局,1930.9.10)
  11. 《反普特刊》(台南:赤崁勞働青年會,1930)
  12.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1987)。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文學理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3. 中島利郎編(2003)。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
  14. 王乃信譯(1989)。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創造出版社。
  15. 王乃信譯(1989)。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創造出版社。
  16. 王秀芳(1987)。美學‧藝術‧社會。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
  17. 弗‧伊凡諾夫、曹葆華譯、徐云生譯(1957)。蘇聯文學思想鬥爭史(1917-1932)。北京:作家出版社。
  18. 皮埃爾‧布迪厄、劉暉譯(20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9. 艾曉明(1991)。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長沙:湖南文藝。
  20. 河原功、莫素微譯(2004)。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21. 邱運華(2006)。19-20世紀之交俄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阿圖塞、杜章智譯(1990)。列寧與哲學。台北:遠流。
  23. 施淑(1997)。兩岸文學論集,台北:
  24. 徐賁(1996)。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25. 翁聖峯(2007)。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新探。台北:五南。
  26. 馬克思、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7. 馬克思、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1997)。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8. 張我軍、秦賢次編(1993)。張我軍評論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9. 張秋華編選(1983)。「拉普」資料彙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張捷編選(1998)。十月革命前後蘇聯文學流派。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31. 張雅惠(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32. 陳大為編、鍾怡雯編(2006)。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台北:
  33. 陳芳明(1998)。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
  34. 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
  35. 陳芳明(1988)。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
  36. 陳淑容(2002)。跨語、跨境、跨時代賴明弘的漂泊與追尋。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
  37. 陳淑容(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
  38. 程凱(2007)。1920年代末文學知識份子的思想困境與唯物史觀論的興起。文史哲,2007(3)
  39. 賀立華(2005)。階級鬥爭理論與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文學。齊魯學刊,2005(5)
  40. 黃英哲編(2006)。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台南:國家文學館籌備處。
  41. 黃景民(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鄭州,鄭州大學。
  42. 愛德華‧W‧薩義德、王宇根譯(1999)。東方學。北京:三聯書店。
  43. 楊守愚(1994)。楊守愚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44. 葉渭渠(2003)。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5. 葉榮鐘、葉芸芸編、陳昭瑛編(2002)。葉榮鐘全集。台中:晨星。
  46. 翟厚隆編選(1998)。十月革命前後蘇聯文學流派。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47. 劉柏青(1985)。日本無產階級文藝運動簡史。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48. 劉海波(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49. 劉捷、林曙光譯註(1994)。台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出版社。
  50. 蔡儀(1985)。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51. 魏洪丘(2008)。論左翼文論運動的鬥爭性批評模式。21世紀文論,24(5)
  52. 霽樓(1986)。革命文學論集。上海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