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知性的對決/孤絕的存在:一九五、六O年代白萩的詩論、詩作對「現代詩」寫作的擴展與延伸

并列篇名

Intellectual Reflection/Lonely Existence: Influences of Bai Ciou's Poetics and Poetry in 1950s' and 1960s' on Enriching and Extending Modern Poetry

作者

阮美慧(Mei-Hui Juan)

关键词

白萩 ; 現代詩 ; 知性的對決 ; 孤絕的存在 ; 詩的原始性關係 ; Bai Ciou (白萩) ; modern poetry ; intellectual reflection ; lonely existence ; original relationship of poetry

期刊名称

台灣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14 / 06 / 01)

页次

229+231 - 27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白萩(1937―)十八歲時即展露了文學的才華,1955年以〈羅盤〉一詩,獲得「中國新詩協會」第一屆詩人獎的殊榮,當時被詩壇喻為「天才詩人」,備受詩壇矚目。因此,當時其詩論、詩作,對知性的對決、孤絕的存在等「現代」質素的大力著墨,都對「現代詩」的寫作,具有一定的啟發。其中,白萩雖強調「實驗」、「創新」的重要,但卻先在「傳統」與「個人」之間,重新思考彼此的關係,認為詩人並非屈就於傳統之下,而是要從「傳統」中跨越,並能夠超越傳統,這才是他對「現代」意涵的解讀。此外,他也特別提出詩的知性,分析情緒與情感的差異,同時,亦強調構思嚴密的結構、組織,才能使作品具有完整性及永恆性。在詩作技巧上,特別對詩的空間(繪畫性)及時間(音樂性)的設計,建立起詩中物我合一的原始性關係,使詩在意象、節奏、旋律上別出心裁,然而,這些新穎的方法,仍是為了展現詩的深刻意義,特別在一九五、六○年代,詩人對人生實存境況的探究,顯現人在現實中的孤獨感。而白萩的詩作,在語言精準的操控下,其「現代」精神的呈現,成為一種「異端的誘惑」,而為當時「現代詩」提供了新路徑。由此觀之,白萩做為一位真正的詩人,總是能夠走在時代的前端。

英文摘要

Bai Ciou (白萩, 1937-) shows his literary talent at the age of 18. In 1955, he won the 1. Poetry Award from "Chinese Poetry Association" (中國新詩協會) for his work "compass" (羅盤). He is then hailed as a "poet of genius",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from his colleagues. Owing to this, his poetics and poetry, emphasizing the modern essences of lonely existence and intellectual reflection, has certain inspiration for the writing of modern poetry.Bai Ciou (白萩)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ment and innovation. He re-thin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dividuals, and suggests that poets cannot be subordinated to tradition, but has to go through and transcend it. This is indeed his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ity. Besides, he puts forward the intellectuality of poetr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motion and feeling and emphasizing the strict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ideas. Those are the elements which keep the poetry in its integrality and eternality. Technically, he focuses on the arrangement of space (pictorial) and time (musical) of poetry, building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things, which makes the poetry innovative in its images, rhymes and melodies. These novel approaches are introduced for showing the deep meaning of poetry, the real situation of existence and the loneliness in the reality in 1950s' and 1960s'. Bai Ciou's (白萩) poetry, being written in accurate language, is a kind of "seduction of heresy" and offers a new approach for modern poetry. Bai Ciou (白萩), as a real poet, is alway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國球(2006)。香港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運動與李英豪的文學批評。中外文學,34(10)
    連結:
  2. 楊佳嫺(2010)。路易士(紀弦)在「淪陷期」上海活動—以《詩領土》為中心的考察。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1
    連結:
  3. 蔡珠兒記錄,〈白萩詩集「詩廣場」討論會記實〉,1984年10月17日,於菡影書齋。收錄《現代詩》復刊7、8期。引自文建會企畫「詩路網站」http://dcc.ndhu.edu.tw/poemblog/,2013年6月1日
  4. 丁旭輝(2000)。台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
  5. 丁旭輝(2001)。白萩圖象詩研究。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1)
  6. 古繼堂(1989)。台灣新詩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7. 司徒衛(1978)。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出版社。
  8. 田村隆一、陳千武譯(1974)。田村隆一詩文集。台北:幼獅文藝社。
  9. 白萩(1965)。風的薔薇。台中:笠詩社。
  10. 白萩(1990)。自愛。台中:笠詩社。
  11. 白萩(1989)。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台北:光復出版社。
  12. 白萩(1959)。蛾之死。台北:藍星詩社。
  13. 白萩(1984)。詩廣場。台中:熱點文化公司。
  14. 白萩(1983)。白萩詩選。台北:三民書局。
  15. 白萩(1972)。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書局。
  16. 白萩(1972)。香頌。台中:笠詩社。
  17. 白萩(1969)。天空象徵。台北:田園出版社。
  18. 白萩(1991)。觀測意象。台中:台中市文化中心。
  19. 向明(1988)。五○年代現代詩的回顧與省思。藍星,15
  20. 何聃生編(1984)。孤岩的存在—白萩作品評論集。台中:熱點文化公司。
  21. 李麗玲(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22. 村野四郎、洪順隆譯(1984)。現代詩探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3. 杜國清譯(1980)。西脇順三郎的詩與詩學。高雄:春暉出版社。
  24. 周伯乃(1969)。中國新詩之回顧。台北:廣文書局。
  25. 周英雄編、劉紀蕙編(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
  26. 林明德編(2001)。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
  27. 金耀基(1994)。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時報出版社。
  28. 洛夫(1977)。洛夫詩論選集。台北:開源出版公司。
  29. 洛夫編(1972)。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台北:巨人出版社。
  30. 洛夫編、張默編、瘂弦編(1969)。中國現代詩論選。高雄:大業書店。
  31. 紀弦(1970)。紀弦論現代詩。雲林:藍燈出版社。
  32. 紀弦(1956)。現代派六大信條釋義。現代詩,13
  33. 胡芳琪(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
  34. 奚密(1998)。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出版社。
  35. 張默編、張漢良編(1977)。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台北:源成文化圖書。
  36. 張默編、瘂弦編(1961)。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
  37. 張默編、瘂弦編(1958)。中國現代詩選。高雄:大業出版社。
  38. 張默編、瘂弦編、洛夫編(1967)。七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
  39. 張雙英(2006)。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書局。
  40. 許世旭(1998)。新詩論。台北:三民書局。
  41. 郭楓(2004)。還原台灣現代詩興起的歷史真相―一九五○年代台灣詩史的疑案研究。文學台灣,51
  42. 陳智德(2010)。冷戰局勢下的台、港現代詩運動。「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論文集
  43. 覃子豪(1968)。覃子豪全集。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44. 楊照(1996)。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45. 劉正忠(2008)。藝術自主與民族大義:現代派盟主曾是文化漢奸?―紀弦在上海研究之一。『非關忠誠?』:辨異與認同的文化與政治研討會
  46. 劉正忠(2004)。紀弦與現代派運動:從上海到台北。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詩會論文集,台北:
  47. 蔡其昌(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
  48. 蔡明諺(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49. 蔡哲仁(2007)。白萩的詩與詩論。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
  50. 墨人編、彭邦楨編(1958)。中國詩選。高雄:大業書店。
  51. 蕭蕭(1996)。五○年代新詩論戰述評。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
  52. 瘂弦(1981)。瘂弦詩集。台北:洪範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