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初期台灣言論界「文學」概念的變化

并列篇名

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of Taiwan

作者

許倍榕(Pei-Jung Hsu)

关键词

文學概念 ; 新學 ; 謝雪漁 ; 久保天隨 ; 文學史 ;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 New study ; Hsieh Hsueh-Yu ; Kubo Tenzui ;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期刊名称

台灣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14 / 12 / 01)

页次

185+187 - 2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日本殖民統治初期,台灣的「文學」概念從儒學傳統脈絡到新學脈絡的變化。在台灣知識階層中,最早對此概念進行探討的,是1907年謝雪漁撰寫的〈文學辨義〉,該文對「文學」的釋義,已有廣、狹義之分,並開始使用「純文學」的說法,對傳統「文章」未涵蓋的小說、戲曲,抱持較為開放的態度。本文的提問是,何以此時出現這類對「文學」意涵的討論?台灣的社會與既有學術出現了什麼變化,必須去摸索與適應這個新的「文學」概念?而被視為「傳統文人」的謝雪漁,在1907年即撰文介紹這個新概念,顯示知識階層之間一定程度的認識與接受,那麼又何以有後來的新舊文學論爭?本文主要從這些問題切入,回溯台灣現代意涵「文學」的形成過程。由於日治初期日本官方對「漢文」的定位,動搖了傳統學術的權威性,對此台灣人開始積極接受「新學」以改良傳統學術,在此過程中,他們將新的「文學」概念作為一種文明知識納入視域,往後很長一段時間,台灣知識階層的「文學」都未跳脫這種新舊並存的用法,這種「文學」概念,與其說是「變革」,實質上比較接近一種知識的整理,而這種沒有衝突、多義調和的「文學」概念,要待日治中期後才有明顯的蛻變。

英文摘要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was to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in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from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o a contemporary literary style. In Taiwan, the earliest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appeared in the article "文學辨義" by Hsieh Hsueh-Yu in 1907. In this article,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was described in both a general and a more specific manner. 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pure litera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held a more open attitude toward novels and Chinese operatic plays, which were typically ignored by traditional schola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time period during which such discussions appeared in Taiwan. What societal and cultural changes occurred during the time that necessitated the adaptation to the new concept? The fact that Hsieh Hsueh-Yu, who was commonly regarded as a traditional scholar, wrote the article in 1907 to promote the new concept demonstrated that such a concept was likely adopted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classes. If such an understanding existed at the time, what caused the dispute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new literature in the years that followed? We attempted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ve process for the contemporary concept of literature in Taiwan by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We believe that the position held by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rs towards "Chinese classics" shook the authority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scholars of the period. In response to this change, the Taiwanese began to actively incorporate contemporary concepts in order to transform an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In this process, they accepted and absorbed the new concepts as "civilized knowledge." In the years that followed, the perception of "literature" was generally accepted as the co-existence of both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ead of a r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culture is better described as a rearrangement of knowledge. Such a conflict-free and encompassing view toward literature persisted until the later stages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柯喬文(2007)。文學成史:殖民視域中的久保天隨與其支那文學史。中極學刊,6,45-66。
    連結:
  2. 《揚文會策議文集》(台灣總督府,1901年11月13日)。
  3. 久保天隨,《支那文學史》(東京:人文社,1903年11月)。
  4. 《台灣日日新報》(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898年~1945年)。
  5. 久保得二,《支那文學史》(早稻田:早稻田大學出版社,1904年)。
  6. 《新學叢誌》(台北:新學研究會,1910年8月、12月)。
  7. 《台灣文藝》(台北:台灣文藝社,1902年4月5日~1902年9月29日)。
  8. 《台灣教育會雜誌》(台灣教育會,1901年7月~1911年12月)。
  9. 權藤震二,《台灣實況》(東京:東京法學社,1896年)
  10. 久保天隨,《支那文學史》(東京:平民書房,1907年3月)。
  11. 《高山國》(台北:高山國社,1898年11月3日~1899年7月28日)。
  12. 《にひたか》(台北:にひたか社,1899年10月10日~1900年3月5日)。
  13. 《台灣時報》(台灣總督府,1898年~1945年)。
  14. 子安宣邦(2003)。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一国知の成立。東京:岩波書店。
  15. 子安宣邦、趙京華編譯(2004)。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6. 川合康三編(2002)。中国の文学史観。東京:創文社。
  17. 川路祥代(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8. 文瀾(1960)。從「揚文會」談到「新學研究會」。台北文物,8(4),39-42。
  19. 矢內原忠雄、林明德譯(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 竹內好、李冬木譯、趙京華譯、孫歌譯(2005)。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1.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22. 林豪(1987)。澎湖廳志。台北:大通書局。
  23. 室屋麻梨子(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24. 施懿琳(2005)。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
  25. 若林正丈編、吳密察編(2000)。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
  26. 若林正丈、台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2007)。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
  27.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編(2006)。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
  28. 梅家玲編(2012)。台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台北:麥田。
  29. 許俊雅編(2004)。講座FORMOSA: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台北:萬卷樓。
  30. 陳平原(2011)。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1.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
  32. 陳瑋芬(2005)。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33. 游勝冠(2011)。近代化肯定論、反抗史觀與人文主義─殖民化的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及其研究。南投:普羅文化。
  34. 游勝冠(2012)。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
  35. 賀昌盛(2012)。晚清民初"文學"學科的學術譜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6. 黃美娥(2007)。古典台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37. 黃哲永編、吳福助編(2007)。全臺文。台中:文昕閣。
  38. 鈴木貞美(1998)。日本の「文学」概念。東京:作品社。
  39. 鈴木貞美(2005)。日本の文化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平凡社。
  40. 鈴木貞美、王成譯(2011)。文學的概念。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41. 蔡佩玲(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2. 駒込武(1996)。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
  43. 戴燕(2002)。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4. 薛建蓉(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45. 薛紹元(1987)。台灣通志。台北:大通書局。
  46. 謝崇耀(2007)。論日治時期新學會之發展與時代意義。台灣風物,57(2),57-88。
  47. 鍾少華(2012)。中文概念史論。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48. 齋藤希史(2005)。漢文脈の近代。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被引用次数
  1. 陳宏淑(2021)。Manipulation of The Lady of the Lake: Xie Xueyu's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Colonial Taiwan。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8(2),3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