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暮鄉關何處?論許南英的遺民意識

并列篇名

Where is Home when Twilight Grows Dark? Researching into Hsu Na-Ying Adherents' Consciousness

作者

梁鈞筌(Chun-Chuan Liang)

关键词

許南英 ; 台南 ; 遺民 ; 流離 ; Hsu Na-Ying ; Tainan ; Adherents' Consciousness ; Diaspora

期刊名称

台灣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14 / 12 / 01)

页次

233 - 235-2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遺民」作為文學研究的切入點,是很常被使用的論述模式,然而遺民觀念的阿基米德點,國族想像、政治認同,卻是往昔研究常略而未論、視為理所當然之處。作為清帝國邊疆的台灣,吏治不彰、民變頻仍,乙未割台時,有多少人抱有強烈的君/國意識,而成為政治認同下的遺民?彼時清室未隳,文人就遽以遺民相稱,豈不暗示遺民所遺者,是遺棄故土、失家流離之慟?因此,本論擬以台南進士許南英作為觀察對象,觀其言、審其行,透過其在台時期的活動,爬梳其家鄉認同,繼而檢視他對清廷/中國的國族想像,最後探討詩作,以重新梳理詩人的遺民意識的內含。

英文摘要

Research conducted with the intention of "Adherents' Consciousness" is a common way to discuss literature. Although the Archimedes point of the conceptions concluded "National Imagination" and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it was seldom discussed in previous studies. As the frontier of the Ching Empire, Taiwan residents always suffered from poor governmental efficiency and frequent commotion. Could the Taiwanese hold strong loyalty to the Ching Empire, becoming adherents of the Ex-Dynasty, when Taiwan was ceded to Japan in 1895? At that moment, the Ching Empire had not yet been overthrown. How could the literati claim to be Adherents of the ex-dynasty? Wouldn't that mean the Adherents' Consciousness was linked to the pain of abandoning their home and being exiled? To approach these questions, we focused on Hsu Na-Ying, a Jin-Shi (進士) of Tainan city, to research his Adherents' Consciousness through his thoughts and dee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self and the Ching Empire, then viewing how he imagined the Ching Empire and the nation. Finally, we would discuss his poems, and attempted to outline the meaning of "Adherents' Consciousnes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余美玲(2006)。蓬萊風景與遺民世界─洪棄生詩歌探析。台灣文學學報,9,45-82。
    連結:
  2. 高嘉謙(2007)。殖民與遺氏的對視:洪棄生與王松的棄地書寫。臺灣文學研究集刊,4,1-40。
    連結:
  3. (1957)。中日戰輯選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 (2011)。時空視域的交融:文學與文化論叢。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中心。
  5. 許南英、蘊白,〈戊申夏五都門漫興〉,《臺灣日日新報》,1908.07.06,01版。
  6. 許南英、蘊白,〈戊申夏五都門漫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07.07,01版。
  7. 《春秋左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chun-qiu-zuo-zhuan/zh),2014.8.12讀取。
  8. 韓璐,〈「落花生」兩岸情 後代紮根兩岸致力做有用的人〉,(http://www.chinanews.com/tw/2014/03-31/6011591.shtml,2014.03.31),2014.8.25徵引。
  9. 佐藤春夫、邱若山譯(2002)。殖民地之旅。台北:草根。
  10. 余美玲(2008)。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台北:文津。
  11. 吳毓琪(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12. 李瑄(2008)。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13. 林志宏(2009)。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台北:聯經。
  14. 林長紅(2011)。晚清狀元吳魯詩書藝術及其家藏「正氣硯」。東方收藏,10,66-68。
  15. 林麗美(2003)。乙未世代的離散書寫─兼論許南英與丘逢甲的差異。島語,3,38-53。
  16. 張佳(2014)。明初的漢族元遺民。古代文明,8(1),58-67。
  17. 張甯(2007)。臺灣愛國詩人許南英不赴任原因新論。莆田學院學報,14(6),78-81。
  18. 張寧(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福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
  19. 張靜茹(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 許俊雅(2007)。論梁啟超辛亥年游臺之影響。社會科學,2007(3),152-163。
  21. 許南英(1992)。窺園留草。台北:龍文。
  22. 陳君蘭(2011)。清代泉州最後一位狀元吳魯墓誌銘探研。東方收藏,2011(9),39-41。
  23. 陳昭吟。「歸去來兮宦興賒」?─論許南英《窺園留草》中的仕隱意識。2006竹園學術論文專輯
  24. 賀麗(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山東,濟南大學文學院。
  25. 黃俊傑、古偉瀛(1994)。新恩與舊義之間─李春生的國家認同之分析。「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
  26. 黃昭堂、廖為智譯(1993)。臺灣民主國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27. 黃新憲(2013)。清代臺灣科第人物的入仕與歸隱。海峽教育研究,2013(3),7-16。
  28. 楊永斌(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29. 楊明珠(2013)。臺灣海東四子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
  30. 楊明珠(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1. 盧嘉興、呂興昌編校(2000)。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台南:台南藝術中心。
  32. 賴筱萍(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3. 蘇黎明(2013)。狀元吳魯與近代新學。泉州師範學院學報,31(5),1-4。
被引用次数
  1. 梁金群(2023)。華化南國-論「南僑詩宗」丘菽園的遺民姿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4,10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