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賴惠川竹枝詞的生命禮俗內涵論析

并列篇名

A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Connotations of Etiquette and Customs in Lai Hui-Chuan's Bamboo Poetry

作者

歐純純(Chun-Chun Ou)

关键词

生命禮俗 ; 竹枝詞 ; 悶紅墨屑 ; 賴惠川 ; 續悶紅墨屑 ; Etiquette and customs ; Bamboo poetry ; Men Hong Mo Xie ; Lai Hui-Chuan ; Su Men Hong Mo Xie

期刊名称

台灣文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14 / 12 / 01)

页次

263+265 - 31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嘉義文人賴惠川,其《悶紅墨屑》與《續悶紅墨屑》,乃台灣竹枝詞之瑰寶,數量為台灣文人之冠,其內容亦包羅萬象,將台灣風土民情之可資記述者,用心地寫入詩中。其中關於台灣生命禮俗的詩作,描寫台灣先民面對生老病死時的應對禮儀,此實為台灣文化的一大資產。今本文透過次級資料分析、歷史比較研究法、訪談法的運用,企圖了解賴惠川筆下的生命禮俗,包括「婚嫁禮俗」、「育兒禮俗」、「喪葬與祭祖禮俗」,其內在意義與外在形式究竟為何?以及它們在時代的變遷中,是否有過什麼樣的變化?就現代的社會環境而言,有沒有哪些禮俗需要進行調整?哪些仍須加以傳承和發揚?生命禮俗是每個人一生中無法脫離的根本大法,從出生至死亡,皆與之相關,因此本文以此項課題進行研究,希望為建構賴惠川文學體系盡一份力量,也為保存與發揚台灣民俗文化發揮一些作用。

英文摘要

Lai Hui-Chuan is a literatus in Chiayi whose Men Hong Mo Xie and Su Men Hong Mo Xie are thought to be valuable bamboo poetry in Taiwan. He was the most prolific bamboo poetry writer in Taiwan, and the content of his bamboo poetry was all-inclusive. He attentively documented the customs and culture of Taiwan in his bamboo poetry. His bamboo poetry about the etiquette and customs of Taiwan described the corresponding etiquette and customs related to birth, aging, illness, and the death of ancestors, and it is essentially a great cultural asset for Taiwan. In this study, a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method, an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meaning and external form of the etiquette and customs depicted in the writing of Lai Hui-Chuan, including "marriage rituals," "parenting etiquette," and "funeral rites and worship" as well as their changes over time. In terms of a modern social environment, are there any forms of etiquette and customs that require adjustment? Which of them should be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Etiquette and customs are fundamental rules that follow everyone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eople from birth to death.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of this theme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iterary system of Lai Hui-Chuan, as well as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customs and culture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歐純純(2014)。論賴惠川竹枝詞飲食文化之特色。漢學研究集刊,18,41-46。
    連結:
  2. (1993)。十三經注疏。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3. 台南市殯葬管理所,〈殯葬禮俗―準備事項與物品〉,(http://www.msotc.gov.tw/main.php?mode=funeral&act=funeral_2) ,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2日。
  4. (1993)。十三經注疏。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5. 進學采風隊,〈孩童守護神之祭拜方式〉,(台南市中西區進學國民小學全球資訊網:www.chps.tn.edu.tw/tainan/c3-3.htm),檢索日期2014年10月13日。
  6. 誼霖葬儀禮品有限公司,〈豎靈及捧飯解說〉,(vhost.gobid.com.tw/boss2223/main15.htm),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2日。
  7. 清周鍾瑄(1968)。諸羅縣志。台北:國防研究院出版部。
  8. 清陳文達(1968)。臺灣縣志。台北:國防研究院出版部。
  9. 清陳壽祺纂、魏敬中重纂(1993)。福建通志臺灣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0. 王惠鈴(2001)。台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台北:文津出版社。
  11. 王灝(1998)。台灣人的生命之禮:婚嫁的故事。台北:臺原出版社。
  12. 石萬壽(1999)。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臺原出版社。
  13. 吳瀛濤(2000)。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4. 呂應鐘(2001)。論殯葬禮儀之改革。臺灣文獻,52(2),97-98。
  15. 完顏紹元(2004)。婚嫁。香港:萬里書店。
  16. 李秀娥(2006)。台灣的生命禮俗 漢人篇。台北縣: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7. 阮昌銳(1984)。台北市傳統儀禮:生命禮俗篇。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18. 阮昌銳(1972)。台灣的冥婚與過房之原始意義及其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3,15-38。
  19. 林川夫編(1995)。民俗台灣。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20. 林茂賢(1999)。台灣民俗記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1. 林新欽(1999)。大里樹王公收契子。豐年,49(19),59。
  22. 林瑤棋(1999)。工商社會衝擊下台灣喪葬習俗的改變。歷史月刊,139,88-89。
  23. 林衡道(1989)。台灣夜譚。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4. 姚漢秋(1992)。台灣婚俗古今談。台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25. 洪惟仁(1993)。臺灣禮俗語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26. 洪進鋒(1998)。台灣民俗之旅。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27. 徐福全(1999)。去土州賣鴨卵?談台灣人的喪葬習俗。歷史月刊,139,82。
  28. 徐福全(1999)。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台北:徐福全。
  29. 徐福全(2007)。傳統喪葬習俗中的悲傷輔導功能。生命教育半年刊,2,131。
  30. 翁聖峰(1996)。清代台灣竹枝詞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31. 尉遲淦(2001)。台灣喪葬禮俗改革的一個現代化嘗試。臺灣文獻,52(2),240。
  32. 張紫晨(1991)。中外民俗學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33. 梁淑芳(2007)。先秦儒家祭祖之禮中的人文精神。宗教哲學,41,84。
  34. 陳瑞隆(1998)。台灣嫁娶禮俗。台南:世峰出版社。
  35. 傅美琳、申士垚(1996)。中國風俗大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
  36. 彭于賓(2001)。床母的記號─胎記成因、類型、處理方式。媽媽寶寶,170,230。
  37. 黃文博(1992)。台灣冥魂傳奇。台北:臺原出版社。
  38. 黃文博(1993)。台灣民俗趣譚。台北:臺原出版社。
  39. 黃麗馨編(2012)。平等自主、慎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台北:內政部。
  40. 楊炯山(1996)。婚喪禮儀手冊。新竹:台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
  41. 葉大兵編、烏丙安編(1991)。中國風俗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42. 鈴木清一郎、馮作民譯(2004)。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3. 劉寧顏(1993)。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4. 劉還月(1989)。台灣歲時小百科。台北:臺原出版社。
  45. 劉還月(2003)。台灣島民的生命禮俗。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6. 蔡懋堂(1979)。關於蔭墓粿及潤餅。臺灣風物,29(3),96。
  47. 鄭志明(2013)。宗教殯葬儀式的意義治療。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5,5。
  48. 賴惠川(2006)。悶紅館全集.悶紅墨屑。台北縣:龍文出版社。
  49. 賴惠川(2006)。悶紅館全集.悶紅墨屑。台北縣:龍文出版社。
  50. 顏尚文編(2005)。嘉義市志。嘉義:嘉義市政府。
被引用次数
  1. 徐磊瑄(2021)。影視文本中之喪葬禮儀及其心理療癒作用─以《父後七日》與《百日告別》為例。靜宜中文學報,19,10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