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并列篇名

The Knowledge Resource and Practic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A Basic Analysis on Tai Den Sha Ho (1919-1944)

DOI

10.29905/JCUT.201007.0002

作者

林蘭芳(Lan-Fang Lin)

关键词

臺電社報 ; 電力技術者 ; 知識來源 ; 工學教育 ; 實踐 ; Taiwan Power company ; Tai Den Sha Ho The Tai Den Gazette ; electrical engineer ; knowledge resource ; electrical or civil/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 practice

期刊名称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10 / 07 / 01)

页次

47 - 1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電力建設是臺灣日治時期重要的現代化表徵,除了有日本殖民政府的資金挹注,還有電力技術一日千里所帶動的電力新建設。而負責推動電力建設的電力技術者,他們的專業訓練與知識來源為何?為何得以肩負起不斷更新的電力建設?為解決上述疑問,本文以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內部刊行的《臺電社報》為分析論據,結果發現: 第一,刊行於1919年至1944年間的《臺電社報》,提供臺電電力技術者知識與經驗交流的平臺,不論是刊載他們在職場工作上的發現,或是出差歐美、日本之見聞與心得,都具有更新知識的特質,使得技術者的眼界跟得上時代腳步,縮短與電力新知中心的距離,增益己所不能。 第二,各級電力技術者的專業技術來自其本身各級工業學校的訓練,例如主要技師來源的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在學校的訓練兼重英文、專業科目、實地訓練,離開校園進入職場後,並強調「做中學」,在實務和所學之理論間不斷對話,而帶動電力技術的更新。其中,英文是接受新知的必備工具,是通向最新電力技術知識的必要橋樑,顯示出歐美等國供給技術新知所不可取代的先進位置。由此可知,作為邊陲臺灣之中心的日本,實是歐美的邊陲,而臺灣電力新知的來源實有多重中心的存在。 第三,從地理空間裡中心與邊陲的對應關係來看,權力的中心與邊陲,以及技術應用的中心與邊陲,是相對而非重疊的。臺電本社所在地的臺北是權力中樞,遠離權力中樞的各地區營業所係屬邊陲。不過有趣的是,由於日治時期臺灣的發電方式以水力發電技術為主軸,水力電源往往蘊藏於地處偏遠的山川水湄,因此愈是邊陲的地區,反而成為發揮電力專業技術的核心地區。 最後,電力技術從中心流動到邊陲,有從日本、歐美多元中心習得的技術,但也要配合臺灣的風土、氣候與社會文化等而調整。因此電力技術的落實,經過中心與邊陲的相互為用而落地生根,也可以重新再出發進行另一次技術輸出。

英文摘要

Constructing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s were the symbols of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Era. Electricity power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s. How did the establishment of electricity come about?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di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the electric facilities, how did they lear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how did they practice it? What kind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they learned at schools? What kinds of languages were important for them to lear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t? This paper ai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case of Taiwan Power Company. The periodical of this company, Tai Den Sha Ho (The Tai Den Gazette, 1919-1944), provided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their engineers, especially for the mechanical, civi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s. By means of it, they built a connection of network of the electricity knowledge. The resource of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as from multiple sources. Except from the publications, the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practice at work was as important as what they learned from books. To strengthen their expertise, the engineers went to Japan, the motherland of colony, and went to America, the advanced country, to learn the newest electrical knowledge.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English is the basic bridge for the Taiwan Power engineers to keep up with the advanced knowledge of electricity. From this aspect, America and Europe were pioneering regions of the knowledge resource of electricity, and Japan is the second center. But the engineers in the periphery, namely, Taiwan, were not only receivers from the center, they were also practitioners in the periphery of electrical knowledge. Moreover, Taiwan Power engineers brought their electrical knowledge to other regions during the wartime (1940s), e.g., the South-China and the south-east Asia. That is to say, Taiwan became a new center of electrical knowledge for some regions while it was the periphery of America, Europe and the Japanese Empi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96 號[no. 196](1941 年1 月28 日)。
  2.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2 號[no. 22](1922 年12 月11 日)。
  3.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6 號[no. 26](1923 年2 月4 日)。
  4.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30 號[no. 30](1923 年3 月15 日)。
  5. 《臺灣技術協會會員名簿》Taiwan jishu xiehui huiyuan mingbu,1940 年。
  6.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86 號[no. 186](1940 年3 月10 日)。
  7.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31 號[no. 31](1923 年3 月30 日)。
  8.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45 號[no. 45](1923 年10 月15 日)。
  9.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78 號[no. 78](1930 年12 月25 日)。
  10.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0 號[no. 20](1922 年11 月21 日)。
  11.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70 號[no. 70](1928 年12 月20 日)。
  12.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74 號[no. 74](1930 年8 月28 日)。
  13. 《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一覽》Taiwan zongdufu Tainan gaodeng gongye xuexiao yi lan,臺南[Tainan]: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Taiwan zongdufu Tainan gaodeng gongye xuexiao],1936 年。
  14.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3 號[no. 23](1922 年12 月31 日)。
  15.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8 號[no. 28](1923 年2 月25 日)。
  16.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72 號[no. 72](1929 年6 月4 日)。
  17.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42 號[no. 142](1936 年4 月25 日)。
  18.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95 號[no. 195](1940 年12 月25 日)。
  19.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98 號[no. 198](1941 年4 月11 日)。
  20.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43 號[no. 43](1923 年9 月30 日)。
  21.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4 號[no. 14](1922 年9 月20 日)。
  22.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7 號[no. 17](1922 年10 月23 日)。
  23.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7 號[no. 27](1923 年2 月15 日)。
  24.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59 號[no. 59](1925 年7 月20 日)。
  25.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68 號[no. 68](1927 年5 月28 日)。
  26.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號外[Haowai](1934 年11 月7 日)。
  27. (1967)。社友會報,第11 期=no. 11
  28.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41 號[no. 41](1923 年8 月5 日)。
  29.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51 號[no. 151](1937 年2 月3 日)。
  30.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69 號[no. 69](1928 年11 月15 日)。
  31. 朱江淮Zhu Jianghuai 口述,朱瑞墉Zhu Ruiyong 整理,〈朱麗傳〉未刊稿 "Zhu Li chuan" weikan gao。
  32.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53 號[no. 53](1924 年5 月15 日)。
  33.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8 號[no. 18](1922 年10 月30 日)。
  34.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40 號[no. 40](1923 年7 月23 日)。
  35.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46 號[no. 46](1923 年10 月31 日)。
  36.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48 號[no. 48](1923 年11 月30 日)。
  37.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49 號[no. 49](1923 年12 月20 日)。
  38.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74 號[no. 174](1938 年12 月29 日)。
  39.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83 號[no. 183](1939 年11 月17 日)。
  40.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02 號[no. 202](1941 年8 月19 日)。
  41.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1 號[no. 21](1922 年11 月30 日)。
  42.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34 號[no. 34](1923 年5 月20 日)。
  43.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65 號[no. 65](1926 年5 月28 日)。
  44.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9 號[no. 9](1922 年4 月20 日)。
  45.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5 號[no. 25](1923 年1 月30 日)。
  46.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79 號[no. 79](1931 年1 月25 日)。
  47.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33 號[no. 133](1935 年7 月25 日)。
  48.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03 號[no. 203](1941 年9 月14 日)。
  49.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33 號[no. 33](1923 年5 月5 日)。
  50.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73 號[no. 173](1938 年11 月30 日)。
  51.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8 號[no. 8](1921 年5 月20 日)。
  52. 《臺灣技術協會會員名簿》Taiwan jishu xiehui huiyuan mingbu,1938 年。
  53. 《學士會臺灣支部名簿》Xueshihui Taiwan zhibu mingbu,1936 年。
  54. 《學士會臺灣支部名簿》Xueshihui Taiwan zhibu mingbu,1941 年。
  55.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82 號[no. 82](1931 年4 月25 日)。
  56.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93 號[no. 93](1934 年3 月25 日)。
  57.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22 號[no. 222](1944 年6 月19 日)。
  58.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81 號[no. 81](1931 年3 月25 日)。
  59. 《臺灣技術協會會員名簿》Taiwan jishu xiehui huiyuan mingbu,1941 年。
  60. 《學士會臺灣支部名簿》Xueshihui Taiwan zhibu mingbu,1935 年。
  61. 《學士會臺灣支部名簿》Xueshihui Taiwan zhibu mingbu,1938 年。
  62. 《學士會臺灣支部名簿》Xueshihui Taiwan zhibu mingbu,1939 年。
  63. 榎本卓藏,《送電線路建設の實際》,東京:株式會社オーム社,1926 年版,1927 年再版。
  64. (1985)。社友會報,第62 期=no. 62
  65.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3 號[no. 13](1922 年9 月9 日)。
  66.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53 號[no. 153](1937 年4 月10 日)。
  67.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9 號[no. 19](1922 年11 月11 日)。
  68.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01 號[no. 201](1941 年7 月22 日)。
  69.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37 號[no. 37](1923 年6 月20 日)。
  70. 《學士會臺灣支部名簿》Xueshihui Taiwan zhibu mingbu,1934 年。
  71. 《學士會臺灣支部名簿》Xueshihui Taiwan zhibu mingbu,1940 年。
  72.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4 號[no. 4](1919 年12 月17 日)。
  73.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51 號[no. 51](1924 年1 月25 日)。
  74.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80 號[no. 80](1931 年2 月25 日)。
  75.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19 號[no. 119](1934 年4 月25 日)。
  76.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28 號[no. 128](1935 年2 月25 日)。
  77.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85 號[no. 185](1940 年2 月4 日)。
  78.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24 號[no. 224](1944 年10 月27 日)。
  79.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38 號[no. 38](1923 年6 月30 日)。
  80.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97 號[no. 197](1941 年3 月12 日)。
  81.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29 號[no. 29](1923 年3 月5 日)。
  82.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75 號[no. 75](1930 年9 月25 日)。
  83.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44 號[no. 144](1936 年7 月3 日)。
  84.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5 號[no. 15](1922 年9 月30 日)。
  85.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35 號[no. 35](1923 年6 月31 日)。
  86.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36 號[no. 36](1923 年6 月10 日)。
  87.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7 號[no. 7](1921 年3 月28 日)。
  88.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71 號[no. 71](1929 年3 月8 日)。
  89. 《臺電社報》[Tai Den Sha Ho]第146 號[no. 146](1936 年9 月10 日)。
  90. 《學士會臺灣支部名簿》Xueshihui Taiwan zhibu mingbu,1937 年。
  91. 大淀昇一(1997)。技術官僚の政治參畫─日本の科學技術行政の幕開き。東京:中央公論社。
  92. 中山茂編、吉岡齊編(1989)。歷史と社會9─體制化科學の構造分析。東京都:??????。
  93. 杜淑純、曾秋美、尤美琪(2005)。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臺北=Taipei:國史館=Guoshiguan。
  94. 東京大學百年史編集委員會(1984)。東京大學百年史通史一。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
  95. 東京大學百年史編集委員會(1987)。東京大學百年史局部史三。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
  96. 林炳炎(1997)。臺灣經驗的開端─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臺北=Taipei:林炳炎=Lin, Bingyan。
  97. 馬渕浩一(1999)。日本の近代技術はこうして生まれた─產業遺產をヒントに考える。東京都:玉川大學出版部。
  98. 清原道壽(1998)。昭和技術教育史。東京都:農山漁村文化協會。
  99. 許雪姬訪問、許雪姬紀錄、鄭鳳凰紀錄、王美雪紀錄、蔡說麗紀錄(2002)。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Zhongyang yanjiuyuan jindaishi yanjiusuo。
  100. 黃應貴(2005)。主題演講:社會過程中的中心化與邊陲化。東台灣叢刊之七: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論文集,臺東=Tai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