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并列篇名

From "No Demarcation between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to "the Imitation of Late Tang Dynasty Style": The Aesthetic Attitude to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of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in Qing Dynasty

DOI

10.29905/JCUT.201101.0005

作者

余育婷(Yu-Ting Yu)

关键词

臺灣古典詩 ; 接受美學 ; 文學閱讀 ; 晚唐詩觀 ; 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 ; reception aesthetic ; reading of literature ; Tang views on poetry

期刊名称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1 / 01 / 01)

页次

195 - 2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從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閱讀、接受、理解與再創造出發,探討「不分唐宋」與「詩學晚唐」的文學現象,是如何生成又如何實踐。就「不分唐宋」的評賞態度而言,林占梅率先表示的「遣興不分唐宋格」,大有揉合唐宋詩歌的品評立場,這樣的評賞姿態之所以可以成為臺灣文人的群體共識,肇因於對詩歌本質的模糊認識。至於「詩學晚唐」的脈絡觀察,主要是落在臺灣文人的苦吟姿態與對華美詩風的追尋。不論是苦吟或是香奩,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各自投射出不同的接受意義與理想美學。要言之,本論文希望藉著探索「不分唐宋」與「詩學晚唐」的文學現象,挖掘清代臺灣古典詩所展現的文化審美意義,說明在「以詩證史」之外,還有另一種詩歌美學理想存在於清代臺灣古典詩中。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reading, comprehending, and re-creation of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and discusses how the phenomena of ”no demarcation between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and ”the imitation of late Tang dynasty style” are generated and practiced. Lin Zhanmei firstly presented ”no demarcation between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which took the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as the same. This attitude had been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consensus, because their ideas about essence of poetry were blurred. And observation of ”the imitation of late Tang dynasty style” is related to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attitude of ku-yin and pursuance on magnificence poetry. As time went by, not only ku-yin but also shiang-lian had its own influence on society, politics, and culture, and projected different meanings of reception and aesthetic. In brief,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aesthetic meaning of Taiwan classical poetry in Qing dynasty by discussing phenomena of ”no demarcation between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and ”the imitation of late Tang dynasty style,” and to present that besides ”learning history from poetry,” there was another ideal aesthetic in 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楊玉成(2006)。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淡江中文學報,14,63-131。
    連結:
  2. (2004)。臺灣文獻匯刊。福建=Fujian:廈門大學出版社=Xiamen daxue chubanshe。
  3. 黃美娥 Huang Meie,〈新竹地區傳統文學史料存佚現況〉"Xinzhu diqu chuantong wenxue shiliao cunyi xiankuang",「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Taiwan wenxue yanjiu gongzuoshi,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n/ng-bi-ngou/sintek-thoanthong.htm,2010 年7 月20 日下載
  4. 宋計有功(1982)。唐詩紀事。臺北=Taipei:木鐸出版社=Muduo chubanshe。
  5. 唐李商隱、清馮祥浩注、錢振倫箋注、錢振常箋注(1988)。樊南文集。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6. 清沈德潛(1984)。清詩別裁集。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7. 清林占梅(1993)。潛園琴餘草簡編。南投=Nantou:臺灣省文獻會=Taiwansheng wenxianhui。
  8. 清章甫(1994)。半崧集簡編。南投=Nantou:臺灣省文獻會=Taiwansheng wenxianhui。
  9. H. R. 姚斯、R. C. 霍拉勃、周寧譯、金元浦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Shenyang:遼寧人民出版社=Liaoning renmin chubanshe。
  10. 米彥青(2007)。論黃任對李商隱的接受。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9(2),55-59。
  11. 余育婷(2005)。臺北=Taipei,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12. 吳東晟(2004)。臺南=Tainan,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13. 吳德功、江寶釵 校註(2009)。瑞桃齋詩話校註。高雄=Kaohsiung: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Liwen wenhua shiye gufen youxian gongsi。
  14. 林文龍(1996)。黃任《香草箋》對臺灣詩壇的影響。臺灣文獻,47(1),207-225。
  15. 林美秀(2004)。傳統詩文的殖民地變奏:王松詩話與詩的現代詮釋。高雄=Kaohsiung:太普公關事業有限公司=Taipu gongguan shiye youxian gongsi。
  16. 邱秀堂編(1980)。鯤海粹編。臺北=Taipei: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Zhonghua minguo shiji yanjiu zhongxin。
  17. 金元浦(2002)。接受反應文論。山東=Shandong:山東教育出版社=Shandong jiaoyu chubanshe。
  18. 施懿琳編(2004)。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19. 施懿琳編(2004)。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20. 施懿琳編(2008)。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21. 施懿琳編(2004)。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22. 施懿琳編(2008)。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23. 施懿琳編(2008)。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24. 施懿琳編(2008)。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25. 施懿琳編(2008)。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26. 施懿琳編(2004)。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27. 施懿琳編(2008)。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28. 施懿琳編(2008)。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29. 施懿琳編(2004)。全臺詩。臺南=Tainan:國家臺灣文學館=Guojia Taiwan wenxueguan。
  30. 施懿琳(1991)。臺北=Taipei,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31. 胡經之、王岳川編(2005)。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daxue chubanshe。
  32. 張高評(2008)。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Shuju。
  33. 許惠玟(2007)。高雄=Kaohsiung,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34. 連橫(1992)。雅堂文集。南投=Nantou:臺灣省文獻會=Taiwan sheng wenxianhui。
  35. 陳怡如(2005)。臺北=Taipei,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36. 黃美娥(1999)。臺北=Taipei,輔仁大學中文所。
  37. 黃美娥(2007)。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Taipei:國立編譯館=Guoli bianyiguan。
  38. 廖淑慧(2003)。嘉義=Jiayi,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39. 聞一多、孫黨伯 編、袁謇正 編(1993)。聞一多全集。武漢=Wuhan:湖北人民出版社=Hubei renmin chubanshe。
  40. 劉若愚、杜國清譯(2006)。中國文學理論。南京=Nanjing:江蘇教育出版社=Jiangsu jiaoyu chubanshe。
  41. 劉靜宜(2009)。臺北=Taipei,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42. 蔡汝修(2006)。臺海擊缽吟集。臺北=Taipe:龍文出版社=Longwen chubanshe。
  43. 謝崇耀(2005)。彰化=Zhanghua,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44. 顏寶秀(2004)。臺中=Taichung,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被引用次数
  1. 梁淑媛(2013)。清末日治臺灣民間鸞賦的敘事聲口:以〈分曲直賦〉(以題為韻)與《西遊記》的互文性探討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4,1-42。
  2. 游適宏(2013)。題聚一唐:清代臺灣賦涉納唐代詩文的書寫趨向。人文社會學報,9(4),307-331。
  3. 余育婷(2012)。風雅與風流: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風雅觀。成大中文學報,37,13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