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南啟聰學校遷校之鄰避難題與身心障礙者權利的人文思考

并列篇名

The Humanistic Thought of the Phenomenon of NIMBY That Caused the Migration of the "National Tainan School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and the Human Rights of the Disabled

DOI

10.6502/SEF.2009.6.36-47

作者

黃麗珠(Li-Ju Huang);彭春翎(Chuen-Ling Peng)

关键词

倫理學 ; 鄰避現象 ; 效益主義 ; 權利 ; 對待 ; 態度 ; 身心障礙者 ; Ethics ; NIMBY ; Utilitarianism ; Rights ; treatment ; attitude ; handicap citizens

期刊名称

特教論壇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09 / 06 / 01)

页次

36 - 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的目的針對遷校可能造成變相地社會隔離,損害身心障礙者受教權、生存權,透過相關案例之探究以例示,並且釐清身心障礙者人權之涵義,最後透過本研究展示一種倫理學研究的模型。 反思鄰避難題中身心障礙者權利理念的發展,以說明何以需要探究此種倫理,以及何以需要透過哲學活動來進行解題的原由;透過歷史線索進行簡單事實的反思與揭露,找出相關論點之爭議所在,並針對其中的關鍵概念進行概念形成分析,還原出簡單命題,並藉效益主義的幾項原理原則,如效益原則、量化難題加以推論與檢驗。最後,進行典範轉移的文獻解讀並尋求解題。 在探索過程中,較爲重要的成果是: 首先,若是沒有這樣一權利理論,將會缺乏對待身心障礙者的明確信念;若是沒有這一種明確信念,也就無法在面臨鄰避難題中身心障礙者權利時,採取應有的行動或實踐。 其次,科學知識或許能解決促使這些問題被議論的危機,但是它們並沒有辦法解決「倫理態度」的問題。 最後,釐清並界定「人類對待身心障礙者的態度」。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NIMBY through the simple fact that NTS for the HI was forced to move school away from the neighborhood, and also to identify the meaning of human rights for the disabled, finally to show a model of the study of ethic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clue of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reviews the human rights of the disabled in NIMBY phenomenon, and also explains the reason why this kind of ethical study is needed, and the problem solving must go through the philosophical activitie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clue, this study also reflects and reveals the simple fact, finds out the dispute of the relevant arguments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key concepts were taken shape. Finally, all documents were reviewed on model shifting are carrying on and seeking a problem solving in this research.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國羽(2005)。老年、障礙:研究概念取向與我國資料討論。身心障礙研究,2(3),134-159。
    連結:
  2. 吳冠穎、王天苗(2007)。他們是社會人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1),35-56。
    連結:
  3. 李翠玲(2006)。學前階段合作模式融合教育之探討-以新竹市融合班爲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1-19。
    連結:
  4. Bentham, Jeremy.(1988).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New York:Promethus Books.
  5. Bryant, Bunyan.(1995).Environmental Justice-Issues, Policies, and Solutions.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6. Piat, Myra.(2000).The NIMBY phenomenon: Community residents concerns about housing for deinstitutionalized people.Health & Social Work,25(2),127-138.
  7. Regan, Tom.(1983).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 Singer, Peter.(2004).One World: The Ethics of Globalization.London:Yale University.
  9. Singer, Peter.(1979).Practical Ethic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Wenz, Peter S.(1988).Environmental Justice.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1. 內政部(2004)。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台北:內政部。
  12. 王叔岷(1984)。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 王俊秀(1993)。環境與社會。台北:幼獅。
  14. 王俊秀(2001)。環境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15.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巨流。
  16. 王國羽(2008)。聯合國身心障礙者公約對我國的啓示。社區發展季刊,123,106-116。
  17. 王敏行(2005)。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體系的新思維。台灣勞工,16,42-47。
  18. 王瑞香譯、Holmes Rolston著(1996)。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台北:國立編譯館。
  19. 江亮演(2001)。老人與殘障福利。台北:空大。
  20. 吳秀照(2005)。從理論到實踐: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之理念與服務輸送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2,104-117。
  21. 吳東光、孟瑛如(2004)。資源班教師對IEP電腦化之接受度與應用現況探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61-87。
  22. 吳鈺崧(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23. 李永展(1999)。環境正義與鄰避設施選址之探討。規劃學報,26,91-107。
  24. 李瑞全(1999)。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
  25. 李翠玲(1996)。英國殘障者轉銜計畫相關措施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61,13-16。
  26. 周月清(2008)。2006年身心障礙者公約。社區發展季刊,123,79-105。
  27. 林宏熾(2005)。美國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之相關理論與哲學。特殊教育季刊,97,1-9。
  28. 林俊夫(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
  29. 邱昌泰(2007)。鄰避情節與社區治理: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台北:韋伯。
  30. 洪德旋(2003)。社會政策與立法。台北:空大。
  31. 紀駿傑(2003)。環境時代的新社會福利課題:環境人權的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2(4),201-221。
  32.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33. 媒體教育訓練系列六
  34.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35. 陳俊宏(1999)。「鄰避」(NIMBY)症候群,專家政治與民主審議。東吳政治學報,10,97-132。
  36. 彭春翎(2007)。從中壢北帝國事件淺談鄰避難題與身心障礙者人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3,94-101。
  37. 彭春翎(2006)。從新竹科學園區焚化爐事件淺談鄰避難題與環境正義。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7,49-56。
  38. 黃藿(1996)。理性、德行與幸福:亞理斯多德倫理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
  39. 廖福特(2008)。從「醫療」、「福利」到「權利」-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之新發展。中研院法學期刊,2,167-210。
  40. 劉阿榮、石慧瑩(2004)。社群意識永續發展:鄰避現象及補償金之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3(2),1-32。
  41. 蔡翠華(1995)。智障者社區安置的爭議及其相關問題評介。特殊教育季刊,57,10-17。
  42. 蕭振邦(2004)。環境倫理規範及其集體行動之間隙研究。人文學報,29,157-191。
  43. 蕭振邦(2005)。環境正義論述的哲學反省。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6,1-8。
  44. 蕭振邦(2006)。Touching The Void的登山哲學反省。鵝湖月刊,373,47-60。
  45. 蕭振邦(2007)。專題引言:析評Missimer的「支持有限動物權」論證。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3,1-20。
  46.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被引用次数
  1. 林倖如(2017)。社會福利設施之鄰避紛爭處理方法―兼介紹日本鄰避設施之居民合意形成程序。法令月刊,68(2),90-117。
  2. 羅淑霞、邱大昕(2011)。鄰避與被鄰避:身心障礙機構與設施抗爭處理經驗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167-198。
  3. 吳明孝(2017)。鄰避情結、鄰避設施與基本權保障—論身心障礙者、愛滋病患者居住自由之保護。法令月刊,68(3),1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