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Ethnic group' has been regarded by the scholars as the key to dominate the interac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Began by clarifying the concepts of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further conducts a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and frontier within the networks of ethnic relationship. Additionally, this paper adapts the multiculturalism that connects ethnic groups, identity and frontier that is popular in the western society. Although multiculturalism provides a fair and just foundation for social inclusion, reassures the minority group to seek subjectivity, it does not fit perfectly with the situation and stream of thought in Taiwan. Only when multiculturalists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minority and provide appropriate protection in policy, can the relations among ethnic groups under multiculturalism serve their function.
|
参考文献
|
-
王甫昌(2002)。邁向臺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與社會」專題導論。臺灣社會學,4,1-10。
連結:
-
張維安(2005)。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34(2),43-76。
連結:
-
劉靖(2004)。差異、認同與教育-從社群論到多元文化論。國學校行政,34,84-199。
連結:
-
Brass, Paul R.,John Hutchinson,Anthony D. Smith (eds.)(1996).Ethnic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Ellison, Ralph.(1990).Invisible Man.New York:Vintage.
-
Goldberg, David Theo.(1994).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New York:The Blackwell.
-
Gordon, M. M.(1964).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Kallen, Horace M.(1924).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N.Y.:Amo Press.
-
Leyens, J. P.,Yzerbyt, V.,Schadron, G.(1994).Stereotypes and Social Cognition.London:SAGE.
-
Mclaren, Peter,Goldberg, (ed.)(1994).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New York:The Blackwell.
-
Peter Kivisto、陳宗盈、連詠心譯(2005)。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
Taylor, C.(1992).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Torres, Carlos Alberto(2000)。教育、社會階層和雙重公民身份:多元文化主義在拉丁美洲的陣痛。教育社會學通訊,19,2-11。
-
Young, I. M.(1990).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Zangwill, Israel.(1909).The Melting Pot.New York:Macmillion.
-
王希(2000)。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美國研究,2,44-80。
-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
王甫昌(1998)。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
-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
王明珂(1993)。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學的中介點。新史學,4(2),95-120。
-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
-
王明珂(2004)。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埃期溝羌族「歷史」的反思。歷史月刊,196,98-104。
-
王明珂(1994)。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19-140。
-
王振寰(1993)。台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
-
王淑華(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研究所。
-
古鴻廷(1994)。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台北:聯經出版社。
-
但昭偉(2000)。多元文化主義觀點之下的道德教育與評量-一項初步的觀察。教育資料集刊,25,225-241。
-
吳鼎武、瓦歷斯(2002)。從自然生態觀點看原住民文化傳承的困境:隱形計畫之創造論述。中原設計學報,4(1),109-127。
-
李亦園(1999)。文化的圖偉(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文化圖書公司。
-
李如蘋(2003)。從衝突理論分析臺灣地區的族群關係。政治學學報(師大),1,1-26。
-
李佳玟(2004)。壓迫與解放:美國種族主義中的認同政治(下)。成大法學,8,9-155。
-
李美賢(2006)。東南亞華人認同的層次及其意義:以束南亞的客家人爲例。客家研究期刊,3(1)
-
李廣均(2004)。內外想像與族群關係:評王甫昌著「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灣社會學刊,33,249-261。
-
周雅雯(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
林心怡(1999)。多元文化主義、普遍主義與科學教育。屏師科學教育,9,2-9。
-
林承穎(1997)。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
林銘溢(2003)。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邱昌泰(2006)。台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爲: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期刊,創刊號,45-96。
-
邱昌泰(2006)。2004年桃竹苗地區客家族群的社會文化調查報告。客家研究期刊,創刊號,183-210。
-
姚誠、洪泉湖編(1997)。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
-
施正鋒(1999)。臺灣的族群關係與國家定位。新世紀智庫論壇,5,44-53。
-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策與政治。台北:財團法人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
施正鋒(1997)。族群關係與民族國家的建構。法政學報,7,19-47。
-
施正鋒編(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
施添福(2003)。客家研究:族群關係的再思考。客家文化研究通訊,6,45-50。
-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五南書局。
-
洪泉湖(1999)。從多元文化的觀點論公民養成。公民訓育學報,8,167-180。
-
范美琴(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徐正光(1994)。臺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爲主體的探討。客家,46,12-26。
-
徐正光、鄭力軒(2002)。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崔貴強(1990)。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換:1945-1959。新加坡:南洋學會。
-
張茂挂、王振寰、瞿海源主編(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
張茂桂、施正鋒編(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
張茂桂、薛天棟主編(2002)。台灣的未來。台南:成大社會科學院。
-
張培倫(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張培倫(1998)。秦力克論文化、平等原則與族群差異權利。一九九八批判的新生代論文研討會論文
-
張朝琴(2002)。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平埔族自我認同」迷思。三民主義學報(師大),25,151-171。
-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
張錦華(1997)。多文化主義與廣播政策-以台灣弱勢族群(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梁裕康(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莊英章(2002)。試論客家學的建構: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廣西民族學報,4
-
陳端芸(1997)。族群意象與族群距離:都市小學班級裡的原漢族群關係探討。初等教育學刊,6,81-110。
-
陳端芸(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
陳鸞鳳(2003)。1945後桃、竹、苗之客家與原住民的族群關係初探。新竹師院學報,17,73-100。
-
曾逢甫、黃雅瑜(2002)。客語危機以及客家人對客語和政府語言政策的態度。《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
-
傳仰止(1995)。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研究所。
-
楊文山(2003)。台灣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楊文山(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委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
楊聰榮(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清華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
葉興藝譯、沃特森(2005)。多元文化主義。吉林:人民出版社。
-
董思齊(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趙中麟(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北:楊智文化。
-
蕭新煌編(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賴澤涵、劉阿榮主編(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北:楊智文化。
-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
瞿海源(2005)。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2004。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簡茂熙(2000)。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台北:五南書局。
-
台灣地區二十年來客家傳碩士論文簡述
-
譚光鼎編著(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中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