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嗎?-論荀子「虛壹靜」對「天君」之「心」的作用與意義
|
并列篇名
|
Is "Making Mind Simple and Peaceful" Just the Cognitive Practice? Discussing the Meaning of "Making Mind Simple and Peaceful" for the "Tian-jun"
|
作者
|
曾暐傑(Wei-Chieh Tseng)
|
关键词
|
荀子 ; 虛壹而靜 ; 認知心 ; 天君 ; 知道
|
期刊名称
|
當代儒學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16期(2014 / 06 / 01)
|
页次
|
183
-
20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一般在談論荀子的「虛壹而靜」時,往往著重於「虛壹靜」對於「認知心」的作用,也就是認為此一工夫是針對認知層次而論。但如果說荀子所說行「虛壹靜」後達至的大清明境界是成聖的重要環節之一,似乎不會僅是「認知」禮義如此基礎的層次。重點在於必須明辨荀子所謂「虛壹靜」後所達至的「知道」,與一般語意脈絡中的「知道」並不相同,而有其特殊意涵。「虛壹靜」後的「知道」,除了在於知禮義的認知層次外,更涉及了「判斷力」的提升;而一旦觸及「判斷力」的層面,就無法僅由「認知心」來達成這樣的功能,而必須透過「出令而無所受令」的「天君」之「心」才能達成。因此,荀子所謂的「知道」,是一「攝知於行」的高層次修養後所達至的境界,不能將「虛壹靜」作為僅是認知禮義的修養工夫。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何淑靜(2012)。由「成聖」看荀子的「為學步驟」。鵝湖學誌,49,1-35。
連結:
-
潘小慧(2007)。從「解蔽心」到「是是非非」:荀子道德知識論的建構及其當代意義。哲學與文化,34(12),41-53。
連結:
-
王先謙(2010)。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牟宗三(1979)。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何淑靜(2011)。由「聖人」看荀子的「知禮義」與「虛壹靜」。當代儒學研究,11,47-75。
-
何淑靜(1988)。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
李滌生(1979)。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韋政通(1992)。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商務出版社。
-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梁啟雄(2012)。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
-
陳大齊(1989)。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
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
勞思光(2007)。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
黃公偉(1975)。孔孟荀哲學證義。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
廖名春(2012)。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曾暐傑(2018)。山水.感通.道德-「樂山」與「樂水」的審美秩序在孔孟荀思想中的建構、繼承與開展。漢學研究,36(4),1-38。
-
丘慧兒(2020)。心有徵知-析論《荀子》中禮義道德之實踐可能。鵝湖學誌,64,135-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