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語》:「志於道」的意義發微

并列篇名

A 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of "Setting the Mind upon the Way"

作者

黃麗娟(Li-Chuan Haung)

关键词

志於道 ; 論語 ; 儒學 ; 孔子 ; 四書

期刊名称

當代儒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4 / 06 / 01)

页次

205+207 - 2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志於道」出自《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道」是萬德總源,隨著不同情境而呈現不同義涵,不過我們可將之歸納為兩種類型,一為人倫日用之應然法則,而人倫日用之應然法則包含是非對錯的道德法則以及人生的責任義務。其二為高遠的志向,「志於道」就是立志高遠,要有對社會人群的關懷,而不純然追求一己之私的夢想。總之,「志於道」,要立下崇高的道德理想,並要為此一理想,堅守正義之道,矢志不渝。透過「志於道」的研究,能釐清我們生命價值觀,對生命有更正確、更宏遠的觀照,走出個人狹隘的生命格局,社會的和諧安定方有可能。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朱熹(1987)。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 吳冠宏(2001)。儒家成德思想之進程與理序:以《論語》『志於道』章之四目關係的詮釋問題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3,189-214。
  3. 林安梧(2003)。「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開展。鵝湖月刊,28(10),23-29。
  4. 南懷瑾(1976)。論語別裁。臺北:考古文化事業公司。
  5. 施振榮:〈聰明行善,幫社會解決問題〉,《人間福報》A8 版,2013年9 月28 日。
  6. 范仲淹(1965)。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唐端正(2007)。解讀孔子與儒家。香港:香港印書館。
  8. 烏恩溥(1994)。四書譯注。臺北:建宏出版社。
  9. 康義勇(1993)。論語釋義。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10. 張淑慧(2009)。《論語》中「道」的語義內涵新探。學術交流,2009(7),9-10。
  11. 熊十力(1971)。原儒。臺北:明倫出版社。
  12. 黎德靖編(1999)。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3. 錢穆(1980)。中國思想通俗講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