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詮解《論語》「過」觀

并列篇名

Aannotation of "Guo" concept in the "Analects"

作者

施盈佑(Ying-Yo Shih)

关键词

人 ; 仁 ; 改 ; 過 ; 論語

期刊名称

當代儒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15 / 06 / 01)

页次

1+3 - 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論語》義理極為豐厚,尤以對「人」的理解,平實且精闢。在諸多理解「人」的概念之中,「過」是較特別的負面觀「人」角度。為能釐清《論語》「過」觀,本文首先詮解「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說明《論語》有「初過」與「貳過」的區別,「初過」是人在現實對應上的不合宜,可被包容。若缺包容,人道努力將從積極轉向消極。「貳過」則要嚴格把關,不使「初過」衍為「貳過」。意即,《論語》「過」觀,對人的生命,有較真實的認知,既親切又嚴謹。其次詮解「觀過,斯知仁矣」,主要揭示《論語》雖承擔負面之「過」,但用意卻在正面之「仁」。反觀世俗「過」觀,無論對人或己,關注皆在負面之「過」,「仁」或「人」的正面,實已隱晦。此「觀過知仁」的正面思維,也正可作為當代過多負面思維的反省基點。總之,《論語》「過」觀不僅是學術知識,更是可運用於現實的智慧。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1998)。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
  2. 王守仁(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李澤厚(2000)。論語今讀。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5. 林安悟(2015)。《論語》翻譯及簡要說解─〈衛靈公〉第十五〈下〉。國文天地,358,112-119。
  6. 南懷謹(1996)。論語別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7. 埃德加‧莫蘭、陳一壯譯(2008)。複雜性思想導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8. 徐聖心(2010)。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9. 國立編譯館編(2002)。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陳滿銘(2002)。論《論語》中的「文」。孔孟月刊,40(11),8-9。
  11. 陸九淵、鍾哲點校(2012)。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12. 傅佩榮(1999)。論語。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13. 焦循、沈文倬點校(200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14. 程樹德(2008)。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15. 菲利普‧金巴多、孫佩妏譯、陳雅馨譯(2014)。路西法效應。臺北:商周出版社。
  16. 趙中偉(2011)。孔子弟子行不貳過的顏回。孔學與人生,58,44-51。
  17. 劉宗周、吳光編(2007)。劉宗周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8. 劉寶楠、高流水點校(2007)。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19. 錢穆(2000)。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0. 謝冰瑩編譯(2008)。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21. 羅伯特、昭明校訂、陳億貞譯(2006)。普通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22. 譚家哲(2006)。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
  23. 嚴靈峰編輯(1966)。無求備齋論語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王涵青(2017)。倫理的游移-以儒家「過」的觀點,看當代企業的道德危機。通識教育學刊,19,9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