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

并列篇名

Lê Quý Dôn’s Image of China

作者

林維杰(Wei-Chieh Lin)

关键词

理氣論 ; 地氣 ; 地理 ; 物產民情 ; 使節交流

期刊名称

當代儒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5 / 12 / 01)

页次

141 - 1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三個角度處理越儒黎貴惇的中國圖像,這些角度都帶有「氣化」內容。首先是從中國(宋儒朱熹)理氣架構的角度,揭示風土地氣對中華人物的人文造就。其次是從西方知識體系的東漸,解構與重新理解中國在自然地理上的中心觀與世界觀。最後則是藉著貴惇作為安南使節的交流經驗,對比出中國的物產民情與國家氣量。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林維杰(2013)。黎貴惇的朱子學及其仙佛思想。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161-186。
    連結:
  2. 張勤瑩(2009)。十七世紀在華耶穌會士的傳教策略─陽瑪諾《天問略》中的「巧器」與「天堂」。成大歷史學報,37,89-132。
    連結:
  3. 張京華:〈江湘舟中的秦黎筆談〉,《中華讀書報‧思想文化週刊》第92 期,2011 年3 月16 日,第13 版。
  4. 中國復旦大學文史研究所編、越南漢喃研究院編(2010)。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越南所藏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5. Grondin, J.(1991).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sche Hermeneutik.Darmstadt:Wiss. Buchgesellschaft.
  6. 于在照、梁遠(2007)。試論越南民族在文化上的交融性。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4),72-76。
  7. 王肅注(1978)。孔子家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 司馬遷(1968)。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艾儒略(1996)。職方外紀。北京:中華書局。
  10. 李焯然(2008)。越南史籍對「中國」及「華夷」觀念的詮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0-18。
  11. 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林維杰(2011)。越儒黎貴惇《芸臺類語》中的朱子學線索。當代儒學研究,10,145-170。
  13. 林維杰(2012)。黎貴惇思想中的格物學。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臺北:
  14. 林維杰(2012)。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當代儒學研究,12,1-30。
  15. 張京華(2012)。三“夷”相會—以越南漢文燕行文獻為中心。外國文學評論,2012(1),5-44。
  16. 曹端、王秉倫點校(2010)。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
  17. 梁志明(1995)。論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徵和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26-33。
  18. 陳益源(2011)。越南漢籍文獻述論。北京:中華書局。
  19. 陳荊和編校(1985)。大越史記全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20. 陳荊和編校(1984)。大越史記全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21. 劉玉珺(2010)。越南王安石—黎貴惇。域外漢學與漢籍,2010(2),96-104。
  22. 劉安(1978)。淮南鴻烈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3. 黎貴惇(2011)。芸臺類語。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4.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5. 鍾彩鈞(2012)。黎貴惇《大越通史》的文化意義。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