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
并列篇名
|
Origin of the View of the Sage in Confucian Philosophy: An Enquiry into the Analects
|
作者
|
侯展捷(Zhan-Jie How)
|
关键词
|
孔子 ; 《論語》 ; 詩書 ; 聖人觀 ; 君子
|
期刊名称
|
當代儒學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19期(2015 / 12 / 01)
|
页次
|
29
-
6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在全面探討先秦儒家哲學之聖人觀及其豐富內涵之前,我們必須追本溯源、尋根究底,重新認識儒家創始者孔子對於「聖」及「聖人」概念的理解與運用,以作為後世儒家聖人觀之流變及發展的主要根據和參照系。本文將分為五個部分展開論述。一、提出本文所關切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發展趨向。二、通過梳理《詩經》、《尚書》中所使用的「聖」概念,以探究聖人觀在儒家之前的歷史淵源。三、以《論語》為主要的文本依據,深入探討「聖」及「聖人」概念在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世界中所發揮的功能與作用,主要分成三種解釋層面來進行闡述:(一)以「聖」表聰明睿智;(二)以「聖」表至善之實現;(三)以「聖」表聖人事功。四,探討《論語》中「君子」與「聖人」兩種理想人格形象之間的適當義理關係,一方面指出這兩組概念具有不可相互化約的差異性,另一方面試圖證明「聖人」在孔子及其弟子的思維情境中並非某種高深莫測、懸浮虛幻的抽象理念,而是能夠對現世君子之修養與實踐提供切實的引導與示範。五,總結本文的核心觀點與立場,並簡單說明《論語》之聖人觀對於後世儒家之聖人觀的重要意義及巨大影響。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沈清松(2005)。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9,61-78。
連結:
-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年。
-
朱熹:《詩經集傳》,上海:世界書局,1936 年。
-
竹添光鴻箋:《論語會箋》,收入《崇文叢書》,東京:東京崇文院,1926 年。
-
Stevenson, Leslie,Haberman, David L.(1998).Te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孔安國注、孔穎達疏(1999)。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1999)。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王夫之(1975)。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
-
司馬遷、張大可註(2000)。史記新注。北京:華文出版社。
-
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
何晏注、邢昺疏(1999)。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零(2007)。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李澤厚(1998)。論語今讀。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
-
林義正(1987)。孔子學說發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夏長樸(1994)。堯舜其猶病諸—論孔孟的聖人論。臺大中文學報,6,59-78。
-
孫星衍、陳抗點校、盛冬鈴點校(1986)。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
馬瑞辰、陳金生點校(1989)。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
-
傅佩榮(2006)。傅佩榮解讀論語。北京:線裝書局。
-
傅佩榮(1998)。宗教哲學•天•聖•古典儒家。哲學雜誌,26,4-22。
-
程樹德、程俊英點校、蔣見元點校(1990)。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
趙岐注、孫奭疏(1999)。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劉寶楠(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
鄭玄注、孔穎達疏(1999)。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
蕭鎰(1988)。四書待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錢穆(2002)。論語新解。北京:三聯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