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并列篇名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s on Contemporary Confucian Thought in Malaysia

作者

關啟匡(Kai-Hong Kwan)

关键词

馬來西亞 ; 儒家 ; 海外華人思想 ; 東南亞儒學 ; 當代新儒學

期刊名称

當代儒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6 / 06 / 01)

页次

139 - 1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年,馬來西亞鄭文泉副教授,先後出版了《東南亞儒學》(2010)與《東南亞朱子學史五論》(2014),帶動本土儒家思想一種新動態。惟鄭先生著意於從橫向的歷史現象入手,以建構東南亞華社在個別國家實踐儒家思想的類型。本文認為,鄭先生批判性的總體指向,有其道理,卻不能忽略大馬的儒家實踐,必需縱溯以契接整個儒家傳統的「原初根源性」,方能開啟經典的活水源頭。前言,本文表明撰作的意義。第2 節,釐清大馬立國近60 年的「實存歷史」性格,此一延續的歷程中,作為本土實踐儒家思想的核心族群──華人,所面臨的特殊挑戰與困境。第3 節,提出當代大馬儒家思想的實踐,必需要跨越本土「實存的歷史性」所隱含的華族悲情性格。同時,通過「存有三態論」式的存有學,與儒家經典「古今一體」的特殊時間性格,大馬華裔通向儒家思想的「原初根源性」,實有路可尋。第4 節,初探孔、孟思想「原初的根源性」,與其對應當代大馬「實存的歷史性」的意義。依此我們應該釐清大馬儒家實踐,橫向的可能類型,卻不能囿於此種類型之中。簡言之,無法從東南亞儒家思想研究的地域特殊性,回到整個儒家傳統價值的普遍性,進而循得原初的活水源頭,實無法有當代真正的開創性。所謂「原初根源性」,亦不外於今人得以通過儒家經典的詮釋,以達到「尚友古人」的精神活動。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杜維明(2011)。探尋「我們」的哲學和現實意義。杭州(我們),11,5-6。
  2. 林水檺編(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
  3. 林水檺編(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
  4. 林安梧(1998)。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
  5. 林安梧(1993)。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6. 林安梧(2009)。中國人文詮釋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 林連玉(1988)。風雨十八年‧上集。吉隆坡:林連玉基金委員會。
  8. 高瑞泉(2005)。中國現代精神傳統(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陳綠漪(2015)。林連玉研究論文集,吉隆坡:
  10. 湯一介、李中華(2011)。中國儒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黃俊傑編(2008)。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2. 黃錦樹(2012)。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3. 楊儒賓編、黃俊傑編(1996)。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14. 鄭文泉(2010)。東南亞儒學:與東亞、北美鼎足而三的新興區域儒學論。雪蘭莪: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
  15. 鄭文泉(2014)。東南亞朱子學史五論。吉隆坡:馬來西亞朱熹學術研究會。
  16. 錢穆(2011)。四書釋義。北京:九州出版社。
  17. 嚴靈峰編輯(1966)。無求備齋論語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嚴靈峰編輯(1969)。無求備齋孟子十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鐘怡雯編、陳大為編(2007)。馬華散文史讀本1957-2007。臺北:萬卷樓股份有限公司。
  20. 顧長永(2009)。馬來西亞:獨立五十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