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并列篇名

Review and Philosophical about Kant's and MouZongsan's problem of "thing-in-itself"──From "appearance and thing-in-itself" to "purpose and existence"

作者

吳甿(Ng, Ming)

关键词

物自身 ; 智的直覺 ; 反思判斷力 ; 目的 ; 存在 ; Thing-in-itself ; Intellectual intuition ; Reflective judgment ; Purpose ; Existence

期刊名称

當代儒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6 / 12 / 01)

页次

167 - 2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康德遺留的「物自身」問題乃康德哲學及其後之黑格爾哲學以至存在主義哲學發展之中心線索。牟宗三依中國哲學將「物自身」問題從以「現象與物自身」為中心,落實為「智的直覺與物自身」;本人接着康德、牟宗三之說,轉從「存在目的與存在的同一性」說物自身,並以「反思判斷力與即活動即存在、知行合一」為中心,落實為「智的直覺與目的性原則、目的與存在」,以此思想迴旋透視「物自身」當越有客觀義、超越義、實在義,其主觀義、內在義、同心活動義、自性義越強之辯證性格;並以之為會通東西哲學之重要啟示。

英文摘要

The problem of thing-in-itself left by Kant is the main clue for the philosophical movement from Kant to Hegel and Existentialism. MouZongsan, grounding on Chinese philosophy, has turned the problem of "appearance and thing-in-itself" into "intellectual intuition and thing-in-itself". I, following Kant and Mou philosophy, turn to develop the concept of thing-in-itself by the way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purposiveness and existence"; and turn the thesis of "reflective judgment versus existing as functioning and unity of cognition and practice" into "intellectual intuition versus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purposiveness and purpose versus existence"; and via this thought circle-round, we see a dialectical character of "thing-in-itself" which has greater sense of subjectivity, immanence, concentricity and self-fulfillment as it has greater sense of objectivity, transcendentality and realism. This could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ign of the conflu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中江編、李存山編(2012)。《中國儒學》第七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王弼原註、袁保新導讀(1987)。老子。臺北:金楓出版社。
  3. 朱熹(1997)。朱子語類。長沙:岳麓書社。
  4. 牟宗三(1975)。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 牟宗三(1971)。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牟宗三(1989)。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 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 吳甿(2011)。反思判斷與一心開二門─牟宗三與康德「智的直覺」義之衡定。「當代新儒學與西方哲學:第九屆當代新儒家國際學術會議」會議論文,香港:
  9. 吳甿(2001)。實證與唯心。香港:經要出版有限公司。
  10. 吳甿(2002)。玄理與性理。香港:經要出版有限公司。
  11. 吳甿(2015)。寂感真幾與「一心開二門」。「第十一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紀念牟宗三先生逝世二十年」會議論文,中壢:
  12. 吳甿(2001)。實證與唯心。香港:經要出版有限公司。
  13. 吳甿(2013)。知行合一與寂感真幾。儒學的當代發展與未來前曕―第十届當代新儒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深圳:
  14. 唐君毅(1978)。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康德、牟宗三譯註(1983)。純粹理性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康德、牟宗三譯註(1992)。判斷力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康德、牟宗三譯註(1982)。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康德、牟宗三譯註(1983)。純粹理性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康德、韋卓民譯(1964)。判斷力之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20. 康德、藍公武譯(1987)。純粹理性批判。臺北:仰哲出版社。
  21. 張載(1978)。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22. 許江編(2008)。人文生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23. 陸九淵、鍾哲點校(1980)。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24. 程顥、程頤(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25. 馮天瑜編(2007)。人文論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6. 黑格爾、范揚譯、張企泰譯(1982)。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27. 蔡仁厚編、楊祖漢編(1996)。牟宗三先生紀念集。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