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

并列篇名

To Bridge the Moral Theories between Chen-Zhu and Lu-Wang

作者

楊祖漢(Yang, Cho-hon)

关键词

程朱 ; 陸王 ; 牟宗三 ; 康德 ; 互相涵蘊 ; Chen-Zhu ; Lu-Wang ; Mou Tsung-san ; Kant ; reciprocally imply each other

期刊名称

當代儒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8 / 06 / 01)

页次

47 - 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據我近年對程伊川、朱子系的理解,討論唐、牟二先生及余英時教授對朱陸異同如何解決的看法。並引入康德自由意志與無條件的實踐法則(道德法則)為互相涵蘊,而認知何謂無條件的實踐,須以法則來開始之說,說明程朱、陸王二系,其實是可以會通,都是儒學合理的,而且不可少之教法。

英文摘要

Based on my a-decade researches of the moral philosophy of the "mode of Chen-Zhu," I investigate and remark on Tang Junyi's, Mou Zongsan's and Yu Ying-shih's respective perspective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Zhu Xi's and Lu Jiuyuan's moral theories. In addition, to benefit from one of Kant's important theses- freedom and unconditional practical law reciprocally imply each other, and our cognition of unconditional practice must start from unconditional law-, I offer a justification that it is theoretically feasible to bridge the moral theories between the "mode of Chen-Zhu" and the "mode of Lu-Wang." Therefore, both modes, in Confucian tradition, are justifiable and indispensable moral theor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2. 王守仁(1997)。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畿、吳震編校(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4. 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5. 牟宗三(1979)。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 余英時(2012)。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北京:三聯書店。
  7. 唐君毅(1968)。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研究所。
  8. 康德、牟宗三譯註(1982)。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 陸九淵(2010)。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10. 章學誠(1980)。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
  11. 程灝、程頤(2008)。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12. 趙順孫纂疏、黃坤整理(1992)。大學纂疏;中庸纂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3. 劉述先(2008)。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4. 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臺北: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政揚(2023)。思辨與道德實踐的動力:朱子哲學新探。鵝湖月刊,576,55-59。
  2. 傅錫洪(2023)。伊川、朱子思想及其與陸王的會通再論──對楊祖漢先生研究的若干補充。鵝湖月刊,576,60-64。
  3. 黃崇修(2020)。程伊川「義理」概念之實踐性展開-以「集義養氣」詮釋中的天人思想為視點。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60,47-86。
  4. 盧雪崑(2017)。就對「思辨於成德是否必要」之論題的質疑作幾點說明。鵝湖月刊,509,6-12。
  5. 楊祖漢(2018)。三論思辨於成德是否必要。鵝湖月刊,515,18-26。
  6. 楊祖漢(2021)。哲學思辨、自然的辯證及道德實踐的動力。鵝湖學誌,66,129-160。
  7. 楊祖漢、楊祖漢(2018)。三論思辨於成德是否必要。鵝湖月刊,515,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