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代小學的構建及其影響

并列篇名

The 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e of Hsiao-hsüeh in the Song Dynasty

作者

周揚波(Zhou, Yang-bo)

关键词

宋代 ; 小學 ; 構建 ; 理學 ; 事理 ; Song Dynasty ; Hsiao-hsüeh ; Construction ; Neo-confucianism ; Shi and Li

期刊名称

當代儒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20 / 06 / 01)

页次

1 - 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以朱熹為核心的宋代理學家群體,通過發掘「三代」小學先禮後文、有教無類的精神資源,建立起先事後理即先禮後理的小學體系,開啟了小學教育全面普及的里程。其中朱熹本人對於事理關係的思考,存在由早年重理向晚年重禮變化的過程。通過朱門傳人為核心的群體努力以及理學的科舉化,這一體系在理宗朝之後已經具備一定影響,其中訓理教育的發展比起踐禮教育更為醒目。入元後理學在朝野的影響力漸強,尤其是1315年恢復科舉後佔據科場統治地位,以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為代表的讀書計畫成為元以下兒童學習的指導綱領。儘管該計畫將朱熹先禮後理的比重和排序顛倒,但仍然兼顧了理想與現實。宋以下事理兼備的童蒙教育特色,也因而成為整個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底色。理學構建小學意義與西方新教改革促成小學教育普及類似,但早於後者至少三百年。

英文摘要

Neo-Confucianists group with Zhu Xi as the core in Song Dynasty, who had constructed system of Hsiao-hsüeh giving priority to Shi or rite rather than Li by tapping into spiritual resources of SanDai , started the process of universal access to primary education. With zhu xi's change of thinking about relation between Shi and Li, the role of rite in his later years replaced that of Li in his early year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efforts of Zhu Xi's students and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Hsiao-hsüeh gained a certain impact after Lizong period when the education of preaching Li was more striking than that of practising rite. The influence of neo-Confucianism became stronger in Yuan Dynasty, especially after 1315 dominating the restarted imperial examination. Cheng Duanli, the representative neo-Confucianist in Yuan Dynasty, who formulated a reading schedule which was regarded as guiding principle of primary education after the 14th century, had reversed the order designed by Zhu Xi, but still gave consideration to ideal and reality. So characters of Chinese primary education,became the elementary characters of east Asian Confucian cultural circle. The construction of Hsiao-hsüeh by Neo-confucianism was similar to Protestant Reformation for universal access to primary education in Europe, but 300 years earlier than the latt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楊治平(2018)。由〈儀禮經傳通解〉學禮編探討朱子格物工夫的理論與實踐。台大中文學報,61,147-190。
    連結:
  2. 楊治平(2015)。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連結:
  3. Debary, Wm De Bary(ed.),Chaffee, John W.(ed.)(1989).Neo-Confucian Education.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 孔安國,孔穎達(疏),廖名春(整理),陳明(整理)(1999).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 王立剛(2017)。〈弟子規〉的歷史溯源與傳播過程。教育學術月刊,5,96-105。
  6. 王美華(2015).禮制下移與唐宋基層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 朱人求(2013)。下學而上達─朱子小學與大學的貫通。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10。
  8. 朱熹,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10).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池小芳(1998).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0. 牟堅(2003).朱子〈小學〉哲學研究.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11. 牟堅(2008)。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學之事?─朱子對小學與大學關係的詮釋。中國哲學與文化,3,311-340。
  12. 何晏(注),邢昺(疏),朱漢民(整理)(1999).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余英時(2004).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三聯書店.
  14. 佚名(編),陳高華(點校),張帆(點校),劉曉(點校),黨寶海(點校)(2011).元典章.北京:中華書局.
  15. 佚名,王頲(點校)(1992).廟學典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6. 吳洪成(2006).中國古代小學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7. 吳錚強(2008).科舉理學化:均田制崩潰以來的君民整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8. 呂本中(2010).童蒙訓.北京:中國書店.
  19. 呂祖謙,黃靈庚(編),吳戰壘(編)(2008).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 束景南(1992).朱子大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1. 束景南(1991).朱熹佚文輯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2. 李弘祺(2012).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3. 周揚波(2018)。知識社會史視野下的宋代蒙書。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45。
  24. 周愚文(1996).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25. 林美惠(2008).朱子〈學禮〉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6. 金瀅坤(2017).童蒙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7. 侯外廬(1997).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8. 威廉.博伊德,埃德蒙.金,任寶祥(譯),吳元訓(譯)(1985).西方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9. 洪已加(2015)。臺北,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30. 唐紀宇(2019)。事與理─朱子〈小學〉概說。中國哲學史,1,78-86。
  31. 孫培青,任鐘印(1997).中外教育比較史綱(古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32. 徐松(輯),劉琳(校點),刁忠民(校點),舒大剛(校點),尹波(校點)(2014).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徐梓(1996).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34. 徐梓(2007)。從〈小學〉的命運評說當代兒童讀經。課程.教材.教法,3,36-39。
  35. 徐梓,王雪梅(1991).蒙學便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6. 徐梓,王雪梅(1991).蒙學要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7. 徐經孫(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38. 晁公武,孫猛(校證)(1990).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殷慧(2019).禮理雙彰:朱熹禮學思想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40. 耿振東(2011).〈管子〉研究史(戰國至宋代).北京:學苑出版社.
  41. 高明士(2008).東亞傳統學禮學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2. 張文昌(2012).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3. 張加才(2004).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44. 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45. 張志公(2013).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北京:中華書局.
  46. 張栻,鄧洪波(校點)(2010).張栻集.長沙:嶽麓書社.
  47. 張載,林樂昌(編校)(2015).張子全書.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48. 張載,章錫琛(點校)(1978).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49. 張壽安(2001).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50. 郭澤芳(2012)。武漢,湖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
  51. 陳來(2007).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
  52. 陳俞志(2007)。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53. 陳淳(2004).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
  54. 陳祥道.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55. 陳榮捷(1982).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6. 程端蒙:《性理明訓》,無錫:鄒氏恒德堂刊《小四書》本,1733年。
  57. 程端蒙,董銖(1985).程董二先生學則.北京:中華書局.
  58. 程端禮(1992).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合肥:黃山書社.
  59. 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註解)(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60. 馮達文(1999)。簡論朱熹之「小學」的教育理念。中國哲學史,28,49-56。
  61. 黃婉瑜(1998)。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62. 黃溍,王頲(點校)(2013).黃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3. 黃漢昌(2011).程端禮與〈讀書分年日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公司.
  64. 賈馥茗(2001).先秦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65. 熊大年(1988).養蒙大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6. 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7. 劉子健(1987).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8. 劉豐(2016).北宋禮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9. 滕大春(1989).外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70. 蔡春娟(2018)。元代官立童蒙教育的初探。人文雜誌,3,95-101。
  71. 蔡雁彬(2002)。朱子〈小學〉流衍海東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4,96-105。
  72. 羅檸,吳中勝(2018)。從政事之訓到家教之訓─文體學視閾下的「訓」體發展。文化與詩學,26,297-311。
  73. 譚建川(2010).日本文化傳承的歷史透視:明治前啟蒙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莊民敬(2022)。略論黃佐與湛若水對朱熹《小學》的改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2(1),101-123。
  2. (2022)。論朱熹「氣質變化」教育觀及其在小學教育上的開展。市北教育學刊,6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