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林昆範(2009)。部編本國語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藝術學報,85,107-130。
連結:
-
詹寶菁、葉韋伶、陳麗華(2012)。以教科書之插圖與版式設計增進教學藝術之觸發。教科書研究,5(1),47-84。
連結:
-
Schuetze, C. F. (2011). Textbooks finally take a big leap to digit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1/11/24/world/americas/schoolwork-gets-swept-up-in--rush-to-go-digital.html?pagewanted=all&_r=0
-
Armstrong, J.,Bray, J.(1986).,未出版
-
Britton, B. K.(ed.),Woodward, A.(ed.),Binkley, M.(ed.)(1993).Learning from textbooks: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Routledge.
-
Chambliss, J. M.,Calfee, R. C.(1998).Textbooks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Malden, Mass.:Blackwell.
-
Mikk, J.(2000).Textbook: Research and writing.New York:Peter Lang.
-
Williams, R.(2008).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 Design and typographic principles for the visual novice.Berkeley, CA:Peachpit Press.
-
王立心(2009)。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增訂版)。教科書研究,2(1),165-172。
-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臺北市:藝術家。
-
何明泉(2010)。從學設計到設計學。科學發展,453,6-11。
-
吳俊憲(2009)。教科書編輯與設計的運作與內涵。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8,4-11。
-
林昆範(2011)。臺日國語教科書的編排設計。美育,179,8-17。
-
林詩齡(198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
邱宗成(2008)。設計概論要義。臺北市:鼎茂圖書。
-
施勳珍(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
徐美玉(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
張世錩(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
-
陳明印(1998)。教科書圖表設計的理論基礎與運用。教育研究,15(1),54-59。
-
陳俊宏、楊東民(200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臺北縣:全華科技。
-
陳書瑩(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
陳黎枚(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
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
陳麗華、詹寶菁(201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
-
馮以浤、陳建英(1984)。香港高中教科書的質素。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12(2),24-30。
-
黃瑞茵(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
-
黃顯華、霍秉坤(2005)。尋找課程論與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
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
葉珊吟(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
葉國棟(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
詹寶菁、葉韋伶、陳麗華(2013)。日本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發展之研究─以東京書籍社會教科書為例。教育學刊
-
蔡佩芳(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研究所。
-
賴莉珺(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
-
簡愷立(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
-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市:華騰文化。
-
魏國泰(2006)。教科書的重要性。網路社會學,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