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謝肇淛《五雜組》中的物質書寫與地域視野

并列篇名

Object Descriptions and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in Xie Zhao-zhi's Wu Za Zu

作者

范宜如(Yi-Ju Fan)

关键词

謝肇淛 ; 五雜組 ; 閩地 ; 物質書寫 ; Zhau-zhi Xie ; Wu Za Zu ; Min ; Outland ; Object Description

期刊名称

中正漢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3 / 12 / 01)

页次

155 - 1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物件是歷史記憶的化身,也是不同文化之間人們交流的「語言」。透過一個物品的物質形態或視覺呈現,可以看到物的社會生命及歷史記憶。本文從物質書寫的角度,探討晚明謝肇淛所撰《五雜組》一書。就物的選擇、性質、功能,物所在的空間、物與人的關聯等等探索此書所開展的地域視野,包含在地敘述及域外想像;並就器物與物產的敘述,物性的描述與評價,詮解朝廷與域外諸國貢物與賜物的往返現象,藉以突顯晚明與異域諸國之間的政治及教化關係。最後,則觀照筆記體著作的書寫策略,就物在筆記體著作脈絡(或結構)的位置,析辨其紀實特徵與抒情性。

英文摘要

Objects reveal a lot about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ey are accumulations of historical memo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form a medium of cross-cultural conversations. Through the depictions of their forms and their visual representations, we get to see their 「being」 in history as well as in the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local narratives and foreign imaginations presented in Wu Za Zu, a book by Zhau-zhi Xie in Late Ming Dynasty, by probing about the selection, qualities, functions, locations, and human-object relationships of the chosen objects. In addition, we attempt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contrasts displayed in the) descriptions, assessments of the chosen objects and discu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entailed in paying tribute and granting gifts. Finally, we attempt an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and originality of the texts by looking 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osen objects that appear in these tex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范宜如(2007)。華夏邊緣的觀察視域:王士性《廣志繹》的異文化敘述與地理想像。師大國文學報,42
    連結:
  2. 徐光臺(2011)。利瑪竇與謝肇淛。清華學報,新 41(2)
    連結:
  3. 陳玨(2009)。高羅佩與「物質文化」─從「新文化史」視野之比較研究。漢學研究,27(3)
    連結:
  4. 明王士性(2006)。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
  5. 明何良俊(1997)。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
  6. 明沈德符(1997)。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7. 明謝肇淛(2009)。五雜組。上海書局。
  8. 明謝肇淛、汪中柱點校(2009)。小草齋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9. Dent, Tim、國立編譯館譯、龔永慧譯(2009)。物質文化。臺北:書林出版社。
  10. Mauss, M.、汪珍宜譯、何翠萍譯(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遠流出版社。
  11. O'nell, John、張旭春譯(2001)。五種身體。臺北:弘智文化。
  12. 毛文芳(2001)。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
  13. 王立(2008)。《聊齋誌異.八大王》的西域傳說源流及文化意義。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6)
  14. 宇文所安(2004)。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上海:三聯書店。
  15. 余舜德編(2008)。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16. 呂叔湘(1983)。筆記文選讀。臺北:純真出版社。
  17. 李伯重(1991)。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1)
  18. 和辻哲郎、陳力衛譯(2006)。風土。北京:商務印書館。
  19. 孟悅編、羅鋼編(2008)。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 范宜如(2011)。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臺北:萬卷樓。
  21. 陳平原(2005)。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麥田。
  22. 陳玨(2011)。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3. 黃應貴編(2004)。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24. 楊琳(2006)。從五雜組詩到雜俎文─談雜俎詩文的發展過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4)
  25. 熊秉真編(2003)。睹物思人。臺北:麥田出版社。
  26. 鄭毓瑜(2012)。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7. 鄭憲春(2004)。中國筆記文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8. 閻雲翔、李放春譯、劉瑜譯(2000)。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9. 謝國楨(1960)。明清筆記談叢。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雅琳(2018)。洞見與想像:宇文所安研究的臺灣影響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1),17-34。
  2. 范宜如(2017)。被隱蔽的文學想像?—以明代粵西筆記《赤雅》的知識傳述與書寫型態為討論核心。政大中文學報,28,69-102。
  3. 廖婷(2018)。〈楊太真外傳〉的禮物敘事。中國文學研究,4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