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聲調說五律格式糾補

并列篇名

A Modification on the Tone Scheme of the Five-character Regulated Poetry of the Ch'ing Dynasty

作者

蔡振念(Jen-Nien Chai)

关键词

聲調 ; 五律 ; 平仄 ; 唐詩 ; 拗救 ; intonation ; penasyllable regulated poems ; scansion ; T'ang poems ; irregular and compensation

期刊名称

中正漢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4 / 12 / 01)

页次

159 - 1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檢視了王士禎等清人對五言律詩格律拗救的說法,就其中略而不詳者以唐詩實際證例衍申其說,其中互相扞格者則辨其正訛,其中與唐詩實際聲調相出入者,則以統計方式為之糾補。其次,本文僅以五律為度者,實因五律聲調為近體之基礎,七律不過於五律之上添加兩平或兩仄,五絕、七絕則聲調取於五律、七律之半,其聲調、拗救與律詩並無不同。本文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及「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兩種律聯為準,乃基於律詩除首句用韻之少數數例外,皆用此兩種律聯排列組合而成,實為律詩之基本單位,兩種律聯之聲調及拗救明,則五律之聲調明矣。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cansion of the pentasyllable regulated poem of Ch'ing scholars and points out some of the mistakes of these scholars. First, we use the scansion of the Ch'ing scholars to measure the poems of T'ang dynasty and find that the scansion does not totally fit into T'ang poems. We therefore make some adjustment of the scansion of Ch'ing scholars. Secondly, our measurement of the T'ang poems limits to the penasyllable regulated poems based on the reason that the scansion of the penasyllable regulated poems can be used to the other poem categories too. Thirdly, our measurement of the T'ang poems limits to two sets of intonation of the penasyllable regulated poems based on the reason that these two set of intonation are the elements of all regulated poems or so-called recent style poem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振念(2008)。王力五言律詩兩種格式補證。成大中文學報
    連結:
  2. 元辛文房、傅璇琮編(1987)。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3. 南朝梁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4. 唐王維、趙殿成注(1966)。王摩詰全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5. 唐李延壽(1974)。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6. 唐李益、王亦軍編註、裴豫編註(1989)。李益集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7. 唐李商隱、劉學鍇、余恕誠(1988)。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8. 唐杜甫、浦起龍注(1980)。讀杜心解。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9. 唐杜牧、溤集梧注(1983)。樊川詩集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0. 唐沈佺期、唐宋之問、陶敏校注、易淑瓊校注(2001)。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1. 唐孟郊、韓泉欣校注(1995)。孟郊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2. 唐孟浩然、徐鵬校注(1998)。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3. 唐高適、劉開揚校注(1983)。高適詩集編年校注。臺北市:漢京文化公司。
  14. 唐賈島、齊文榜校注(2001)。賈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5. 唐劉長卿、楊世明(1999)。劉長卿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6. 清丁福保編(1996)。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清丁福保編(1996)。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清丁福保編(1996)。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清丁福保編(1996)。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清吳紹澯(1987)。聲調譜說。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1. 清李汝襄(1987)。廣聲調譜。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2. 清徐松、孟二冬補正(2003)。登科記考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
  23. 清彭定求編(1986)。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清董文渙(1974)。聲調四譜。臺北:廣文書局。
  25. 清嚴可均輯(1985)。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26. 王力(2005)。漢語詩律學。上海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7. 王利器校注、空海(1991)。文鏡秘府論校注。臺北:貫雅文化有限公司。
  28. 王頌梅、高師大國文系編(2007)。杜甫折腰七律研究。堂堂乎張—紀念張子良教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
  29. 王夢鷗(1977)。初唐詩學著述考。臺北: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
  30. 向麗頻(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研所。
  31. 何文匯(1997)。說孤平。中華詩學
  32. 李立信(1997)。1997 年國科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1997 年國科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國科會。
  33. 杜松柏編(1987)。清詩話訪佚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4. 杜曉勤(1996)。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35. 張伯偉(1996)。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6. 曹淑娟(1982)。杜黃吳體詩析辨。中國學術年刊
  37. 郭紹虞(1985)。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
  38. 郭紹虞。語文通論正續編
  39. 陳飛(1996)。唐詩與科舉。桂林:漓江出版社。
  40. 陳順智(1994)。劉長卿詩歌透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1. 傅璇琮(1986)。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42. 蔡振念(2009)。論唐代樂府詩之律化與入樂。文與哲
  43. 蔡瑜(1988)。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
  44. 鄺健行(1994)。詩賦與律調。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蔡瑜(2019)。唐、宋詩歌格律對「下三字」規範的進程。清華中文學報,22,117-172。
  2. 蔡振念(2018)。唐代七言古詩格律探論。政大中文學報,29,17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