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敦煌P.2172〈大般涅槃經音〉反映的語音現象

并列篇名

Dunhuang Manuscripts P.2172 <the Sound of the Mahaparinirvana Sutra> reflection of phonetic phenomenon

作者

廖湘美(Hsiang-Mei Liao)

关键词

敦煌寫卷 ; 大般涅槃經 ; 直音 ; 西北方言 ; 河西方言 ; Dunhuang manuscripts ; Mahaparinirvana Sutra ; Zhiyin ; Northwest Dialect ; Hexi Dialect

期刊名称

中正漢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5 / 12 / 01)

页次

241 - 3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敦煌寫卷P.2172〈大般涅槃經音〉,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相較於今日佛典普遍流行的刻本,P.2172 具有寫本文獻的特殊研究價值。目前所知敦煌寫卷的年代不晚於11世紀初年,P.2172內容以釋音為主,採用了大量的直音法。由於其用字反映了唐五代時期的特徵,經過辨明其條目及直音字所存在的許多古今、借字、正俗、異體及譯字等文字問題後,P.2172顯現出幾項屬於古西北地區的河西方音的特點。

英文摘要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P.2172 <the Sound of the Mahaparinirvana Sutra> is now kept a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 Compared to today's prevalent editions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it has special research value of the manuscript literature. Now we have known that the era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are not later tha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11th century. The characters used in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P.2172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content of phonetic notation as the main form, and adopt a large number of zhiyin. After clarifying the problems of the entry and zhiyin characters, we found that it shows several phonetic features of Hexi dialect belonging to the ancient northwest reg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邦維(1993)。略論大乘《大般涅槃經》的傳譯。中華佛學學報,1993(6)
    連結:
  2. 廖湘美(2008)。敦煌石室《心經》音寫抄本所反映之聲母現象─兼論譯者歸屬問題。中國學術年刊,30
    連結:
  3. 廖湘美(2014)。音變與速率─山西運城方言的陽聲韻。東華漢學,20
    連結:
  4. [明]張自烈:《正字通》,清康熙戊午17 年(1678)劉炳刊正本,臺灣大學圖書館善本。
  5.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共同開發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6. [明]梅膺祚:《字彙》明萬曆乙卯43 年(1615)江東梅氏原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
  7. 小學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數位文化中心共同開發,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8. (1981)。四部叢刊廣編。臺北:商務印書館。
  9. 漢字字体規範史データベース:石塚晴通,http://www.joao-roiz.jp/HNG/
  10. 宋丁度(1986)。集韻。臺北:學海書局。
  11. 宋徐鉉注(1975)。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
  12. 宋陳彭年(2001)。大宋重修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3. 南梁顧野王(1983)。玉篇。北京:中國書店。
  14. 唐張參(1989)。五經文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5. 唐顏元孫(1965)。干祿字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6. 清邢澍(1970)。金石文字辨異。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清段玉裁(1986)。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
  18. 清顧藹吉(1983)。隸辨。臺北:大孚書局。
  19. 遼釋行均(2006)。龍龕手鏡。北京:中華書局。
  20. 遼釋行均(1985)。龍龕手鏡。北京:中華書局。
  21. Maspéro、聶鴻音譯(2005)。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22. 丁鋒(2010)。慧琳改訂玄應反切聲類考-兼論唐代長安聲母演變過程。如斯齋漢語史叢稿,貴陽:
  23. 丁鋒(2010)。慧琳改訂玄應反切反映的唐代長安聲調狀況。如斯齋漢語史叢稿,貴陽:
  24.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法國國家圖書館編(1998)。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尹戴忠(2007)。《楚辭》洪興祖直音研究。邵陽學院學報,2007(4)
  26. 毛遠明(2014)。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27. 毛遠明(2014)。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28. 王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29. 王進安(2005)。《韻學集成》與《直音篇》比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5(4)
  3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2008)。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
  31. 平山久雄(2012)。敦煌《毛詩音》殘卷裡直音注的特點。中國語文,2012(4)
  32. 甘肅師大中文系方言調查室(1960)。甘肅方言概況。甘肅師大中文系方言調查室。
  33. 白濱(1985)。試論敦煌藏經洞的封閉年代。1983 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文集.石窟.藝術編,蘭州:
  34. 呂忱甲(1990)。運城方言志。山西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35. 李建強(2008)。伯希和2855 號殘卷于闐文咒語對音研究。語言研究,2008(4)
  36. 李范文(1994)。宋代西北方音─〈番漢合時當中珠〉對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7. 李新魁(1963)。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說。學術研究,1963(2)
  38. 李新魁(1984)。重紐研究。語言研究,1984(2)
  39. 李福言(2013)。敦煌《大般涅槃經音》的特點。學術園地,2013(1)
  40. 林尹(1999)。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
  41. 竺家寧(1982)。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中語中文學,4
  42. 邵榮芬(2009)。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邵榮芬語言學論文集,北京:
  43. 俞敏(1982)。古漢語「風」的確有過像「孛纜」的音。民族語文,1982(5)
  44. 俞敏(1999)。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
  45. 施向東、劉廣和(2009)。梵漢對音和兩晉南北朝語音總論。漢譯佛典語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浙江:
  46. 施向東、劉廣和(1983)。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1983(1)
  47. 孫伯君(2008)。法藏敦煌P.3861 號文獻的梵漢對音研究。語言研究,2008(4)
  48. 徐時儀(2012)。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徐復編(1992)。廣雅詁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0. 時建國(2005)。《經典釋文》直音的性質。古漢語研究,2005(1)
  51. 秦淑華(2011)。《玉篇直音》的語音系統。語言文字學術研究,2011(4)
  52. 袁媛(2012)。《南華真經直音》音切淺探。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
  53. 高田時雄(2005)。于闐文書中的漢語詞彙。敦煌.民族.語言,北京:
  54. 高田時雄(1988)。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研究-九.十世紀の河西方言。東京:創文社。
  55. 高田時雄、史淑琴譯(2013)。古代西北方言的下位變體。敦煌研究,2013(2)
  56. 高田時雄、馬茜譯(2005)。敦煌發現的多語言文獻。敦煌.民族.語言,北京:
  57. 高田時雄、鍾翀譯(2005)。可洪《隨函錄》與行瑫《隨函音疏》。敦煌.民族.語言,北京:
  58. 高麗大藏經研究所輯刊。高麗大藏經。韓國首爾:高麗大藏經研究所。
  59. 尉遲治平(1982)。周隋長安方音初探。語言研究,1982(2)
  60. 張金泉、許建平(1996)。敦煌音義匯考。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61. 張金泉、許建平(1985)。敦煌俗文學中所見的唐五代西音韻類(導言)。敦煌學論集,蘭州:
  62. 張涌泉(2008)。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63. 張維佳(2005)。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64. 莊子儀(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研究所。
  65. 郭波(2006)。《後漢書》李賢直音釋。唐都學刊,2006(1)
  66. 喬全生(2008)。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67. 景盛軒(2009)。《大般涅槃經》的異文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68. 舒福全、鄭強、丁治民(2007)。《南華真經直音》聲類研究。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
  69. 馮玉濤(1998)。史記三家注「直音」作用淺析。寧夏大學學報,1998(4)
  70. 馮蒸(1991)。《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初零聲母。漢字文化,1991(1)
  71. 黃大祥、雒鵬、王偉俊(2006)。河西方言與普通話水平測試訓練教程。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72. 黃仁瑄(2011)。唐五代佛典音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73. 黃仁瑄(2006)。玄應音系中的舌音、唇音和全濁聲母。語言研究,2006(2)
  74. 黃佩茹(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
  75. 黃淬伯(1998)。唐代關中方言音系。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76. 虞萬里(2011)。從儒典的「音義」說到佛典的《一切經音義》─兼論《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佛典音義研究─第二屆佛典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
  77. 廖湘美(2012)。行琳對音之聲母系統初探。圓融內外綜觀梵唐─第五屆漢文佛典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78. 劉中富(2004)。干祿字書字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79. 劉伶(1988)。敦煌方言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80. 劉廣和(2002)。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81. 劉廣和(2000)。唐代八世紀長安音的韻系與聲調。漢語論集,北京:
  82. 劉廣和(2001)。西晉譯經對音的晉語聲母系統。中國語言學報,2001(10)
  83. 劉興均(1991)。徐邈五經音訓中的直音淺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1(4)
  84. 儲泰松(2002)。「毗嵐」的流變及其相關問題。漢語史學報,2002(2)
  85. 儲泰松(2005)。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86. 聶鴻音(1985)。慧琳譯音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5(1)
  87. 聶鴻音(1998)。回鶻文《玄奘傳》中的漢字古音。民族語文,1998(6)
  88. 羅杰瑞, Jerry(1979).閩語詞匯的時代層次.方言,1979(4)
  89. 羅常培(1991)。唐五代西北方音。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0. 嚴學宭、尉遲治平(1986)。漢語「鼻-塞」複輔音聲母的模式及其流變。音韻學研究,2
  91. 龔煌城(2005)。《類林》西夏文譯本漢夏對音字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北京:
  92. 龔煌城(2005)。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尾問題)。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