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安石《詩經新義》的詮經進路及其以禮法解《詩》析評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n the path of Wang An Shi in hi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hi Jing and analyzing his using of ritual laws to interpret the Shi Jing

作者

黃忠慎(Chung-Shen Huang)

关键词

王安石 ; 變法 ; 《詩經新義》 ; 《詩序》 ; 以禮法解《詩》 ; Wang An Shi ; political reform ; Shi Jing Xin Yi ; Shi Xu ; using ritual laws to interpret the Shi Jing

期刊名称

中正漢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6 / 06 / 01)

页次

1 - 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王安石的《詩經新義》是充滿了政治風味的學術著作與考試用書。本文研究王安石的《詩經》學,以《詩經新義》為主要考察文本,而以王安石文集為副文本,由此觀照王安石透過經義詮釋綰結「外王」與「內聖」的用心,並檢視其中遭逢的學術問題,全文從三個面向來說明《詩經新義》的特質。首先,觀察王安石對「道」的理解,釐清王氏所掌握的「道」之內涵,進而檢別其對「道」的詮釋。其次,分析《詩經新義》的詮經進路,透過王安石的解讀詩文,檢視其如何繫聯經典文本之「道」與現實人事之「器」。其三,抉發王安石解《詩》背後的特點,並透過實例的剖析,檢討其詮釋詩文時所遭遇的困境。透過本文,王安石詮釋經典的進路及其以禮法解《詩》的特質、缺失,可以更具體地浮現。

英文摘要

The Shi Jing Xin Yi, written by Wang An Shi, is an academic text and a book of examination full of political view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hi Jing studies of Wang An Shi, using Shi Jing Xin Yi as the main investigation text an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ang An Shi as the secondary text. From these two texts, this paper observes the diligent of Wang An Shi in being sage inside and being kingly outside, also to inspect the issues encountered during his process. The whole paper explains the Shi Jing Xin Yi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First, by observing Wang An Shi's understanding of doctrines and clarifying his grasp of the connotation of it, we can further more inspect his interpretations to it. Seco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pretation path of Shi Jing Xin Yi. Through the annotated Shi Jing of Wang An Shi, it inspects how he modifies the doctrines in classical literatures as a theorem to use in daily life. Third, this paper discovers the features behind how Wang An Shi interpreted the Shi Jing, also, through analyzing and setting examples, it reviews the difficulties he may had encountered while completing it. Through this paper, the route, traits and defects of how Wang An Shi used ritual laws to interpreted the Shi Jing, can be surfaced even more specifical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忠慎(2014)。王安石以「法」解《詩》的詮釋精神與特質。臺大中文學報,47
    連結:
  2. (1984)。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4)。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賀麟:〈王安石的心學〉,《思想與時代》第41 期,1947 年。
  5.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9.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賀麟:〈王安石的性論〉,《思想與時代》第43 期,1947 年。
  1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6.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元馬端臨(1986)。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
  18.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19. 宋王安石、李之亮箋注(2005)。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
  20. 宋王應麟、清翁元圻注、欒保羣校點(2008)。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宋朱熹、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22. 宋李燾(1995)。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23. 宋晁公武、孫猛校證(1990)。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宋程頤、宋程顥、王孝魚點校(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25.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7)。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
  26. 宋嚴粲(1983)。詩緝。臺北:廣文書局。
  27. 明陳邦瞻(1977)。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
  28. 清方玉潤(2007)。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
  29. 清皮錫瑞(2000)。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清朱彝尊、馮曉庭點校、侯美珍點校(2004)。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1. 清紀昀(1974)。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32. 清胡承珙、郭荃之點校(1999)。毛詩後箋。安徽:黃山書社。
  33. 清馬瑞辰、陳金生點校(1992)。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
  34. 清陳奐(1968)。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清黃宗羲、全祖望補修、陳金生點校、梁運華點校(1986)。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36.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1976)。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37.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976)。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8.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76)。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9.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1976)。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40. 王書華(2004)。二程對荊公新學的批判。孔子研究,2004(5)
  41. 包弼德(2003)。政府、社會和國家:關於司馬光和王安石的政治觀點。宋代思想史論,北京:
  42.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朱維錚(2003)。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4. 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45. 余敦康(1997)。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北京:學林出版社。
  46. 李立紅(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太原,山西大學。
  47. 肖永明(2000)。荊公新學的兩個發展階段及其理論特點。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1)
  48. 肖永明(2001)。北宋新學與理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49. 林慶彰編、蔣秋華編(2007)。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臺北:學生書局。
  50. 夏長樸(198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1. 容肇祖輯(1979)。王安石老子注輯本。北京:中華書局。
  52. 徐洪興(1996)。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3. 徐規、楊天保(2005)。走出「荊公新學」─對王安石學術演變形態的再勾勒。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1)
  54. 徐復觀(1976)。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5. 馬振鐸(1984)。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哲學思想。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56. 郜積意(2000)。經典的批判─西漢文學的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57. 張亨(1988)。荀子的禮法思想試論。臺大中文學報,2
  58. 梁丹丹(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
  59. 程元敏(1986)。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二)─詩經。臺北:國立編譯館。
  60. 程元敏(1987)。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三)─周禮。臺北:國立編譯館。
  61. 程元敏(1986)。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一)─尚書。臺北:國立編譯館。
  62. 程勇(2005)。「經學」、「經術」的分野與漢代經學文論話語的雙重性質。學術月刊,2005(7)
  63. 楊天保(2007)。「內聖」還是「外王」─重新解析王安石講學金陵的學術建構。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7(3)
  64. 楊天保(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杭州,浙江大學。
  65. 劉成國(2006)。荊公新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6. 劉成國(2003)。論周官新義與宋代學術之演變。國學研究,北京:
  67. 歐天發(2003)。從「藉」的觀點論《詩》興的多義性。詩經研究叢刊,北京:
  68. 鄭臣(2007)。宋代思想轉型中的二程與王安石。蘭州學刊,2007(10)
被引用次数
  1. (2023)。天道.人道.禮法-王安石之鬼神及祈祭觀。新亞學報,40(2),8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