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翦」字新詮:兼說卜辭「鬳小臣、小妾」

并列篇名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 "Jian"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作者

張宇衛(Chang Yu-wei)

关键词

甲骨 ; 語義類推 ; 翦 ; 櫱 ; 滅 ; oracle bone ; semantic analogy ; Jian(翦) ; Nie(櫱) ; Mie(滅)

期刊名称

中正漢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20 / 12 / 01)

页次

107 - 1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卜辭□(《合》6342)、□(《合》6834)字,目前以釋「捷」、「翦」、「截」為主,各有學者贊同並進行申說。文中藉由文例探討「□」字的語言結構,以確立其動詞屬性,進而嘗試從「□」字形左上的留存「木」筆畫談起,重新思索此字取「戈翦木」作為造字的背後意涵,以及何以用於戰爭軍事之中。藉由意象的建構歸納出「翦」與先民思維間的聯繫,進而探討在此字背後延伸出的相關字詞,如周鳳五依據「櫱」為伐木之餘,解釋「獻(櫱)民」是用以表示遺民身份,即以此配合「翦」字的考釋,揭示先民藉由植物狀態比喻國家的形態。文中亦藉由後世平行的例子進行比較,以「滅」字的產生以及其延伸出相關字形與「翦」做出對比。

英文摘要

The characters □(piece 6342) and □(piece 6834) have been primarily interpreted as "Jie," "Jian" or "Jie" in a majority of literature.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usage of □, this article explores its language composition, thereby establishing its verbal property. Starting from the strokes of "wood" at the upper left of the character □, this article seeks to reconsider the connotation of "cutting wood with a dagger-axe" behind its coinage, and address the question as to why this word was used in describing warfare. By virtue of image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induc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haracter "Jian" and our ancestor's thinking, thereby investigating its derivativ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 "Xian" interpreted as the detritus of logging, for example, Feng-Wu Zhou argued that the term "Xian people" refers to adherents of a former dynasty. By reference to the 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 "Jian," Feng-Wu Zhou revealed that our ancestors invoked the metaphor of plants to represent the state. This article also perfor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rallel examples of the later times, contrasting the character "Jian" with the coinage of the character "Mie" and its derivativ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巫雪如(2008)。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看上古漢語的「作格動詞」。清華中文學報
    連結:
  2. 汪寧生(2000)。釋小臣。故宮學術季刊
    連結:
  3. 周鳳五(2015)。「櫱」字新探——兼釋「獻民」、「義民」、「人鬲」。臺大中文學報
    連結:
  4. 黃麗娟(2012)。清華簡〈尹誥〉疑難字詞考釋。國文學報
    連結:
  5. 魏慈德(2004)。《逸周書》〈世俘〉、〈克殷〉兩篇與出土文獻互證試論。東華人文學報
    連結:
  6. (1981).十三經註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81).十三經註疏・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8. (1981).十三經註疏・詩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9. (宋)朱熹(1976).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0. (宋)陳彭年(重修),林尹(校訂)(1993).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1. (南朝宋)范曄(1964).後漢書.臺北:新陸書局.
  12. (清)王先謙(1987).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3. (清)王念孫(2013).讀書雜誌・漢隸拾遺.南京:鳳凰出版社.
  14. (清)俞樾(1975).群經平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5. (清)段玉裁(1999).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
  16. (清)羅振玉(1981).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三卷.臺北:譯文印書館.
  17. (漢)韓嬰,許維遹(校釋)(2005).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
  18. 于省吾(1999).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
  19. 王子揚(2013).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上海:中西書局.
  20. 王叔岷(1999).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21. 王進鋒(2014)。殷商時期的小臣。古代文明
  22. 朱彥(2011)。從語義類推的新類型看其認知本質、動因及其他問題。世界漢語教學
  23. 吳振武(1998)。「[難字,請見原文]」字的形音義。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4. 宋鎮豪(2011).商代史・卷四・商代國家與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5. 李宗焜(2012).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
  26. 李愛輝: 〈賓組胛骨綴合一則〉, 先秦史研究室2009 年11 月9 上網,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745.html。(最後檢索日期:2018 年11 月10日)
  27. 李學勤(2011)。再談甲骨金文中的「[難字,請見原文]」。三代文明研究,北京:
  28. 李學勤(202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上海:中西書局.
  29. 李學勤(1978)。論史墻盤及其意義。考古學報
  30. 李學勤(2012).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參.上海:中西書局.
  31. 李學勤(1998)。談小臣系玉瑗。故宫博物院院刊
  32. 周生春(1997).吳越春秋輯校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周言(2000)。釋「小臣」。華夏考古
  34. 周忠兵(2006)。歷組卜辭新綴三十例。古文字研究
  35. 屈萬里(1984).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6. 姚孝遂(1989)。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
  37. 胡厚宣(1974)。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與人祭(下)。文物
  38. 范祥雍(2006).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徐元誥(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40. 徐時儀(編)(2008).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商艷濤(2008)。金文「[難字,請見原文]」字補議。古漢語研究
  42. 商艷濤(2007)。再論金文中的「[難字,請見原文]」字。語言學論叢
  43. 國家文物局(編)(2001).2010 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
  44. 張永山(1983)。殷契小臣辨正。甲骨文與殷商史
  45. 張宇衛(2012)。再探甲骨、金文「[難字,請見原文]」字及其相關字形。臺大中文學報
  46. 張政烺(2012).張政烺文集・甲骨金文與商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7. 梅廣(2015).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臺北:三民書局.
  48. 郭永秉,鄔可晶(2012)。說「索」、「[難字,請見原文]」。出土文獻
  49. 郭沫若(1962).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50. 陳奇猷(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51. 陳偉(2017).秦簡牘校讀及所見制度考察.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52. 陳劍(2012)。試說甲骨文的「殺」字。古文字研究
  53. 陳劍(2013)。簡談《繫年》的「[難字,請見原文]」和楚簡部分「[難字,請見原文]」字當釋讀爲「捷」。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4. 陳劍(2007).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
  55. 陳曦(2007)。從甲骨文、銅器銘文看商周时期女性的地位。中國文化研究
  56. 彭裕商(2016)。關於「[難字,請見原文]」字釋讀的一點淺見。古文字研究
  57. 馮時(2007)。甲骨文、金文「[難字,請見原文]」與殷商方國。古文字與古史新論,臺北:
  58. 黃盛璋(1996)。「[難字,請見原文]」為「截」字初文形音義證。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
  59. 黃暉(1990).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60. 楊榮祥(2013)。論「詞類活動」與上古漢語「綜合性動詞」之關係。歷史語言學
  61. 楊樹達(2006).積微居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2. 葛亮(2013)。甲骨文田獵動詞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63. 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古代歷史、思想、民族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4. 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5. 管燮初(1953).殷虛甲骨刻辭的語法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66. 管燮初(1978)。說[難字,請見原文]。中國語文
  67. 劉承慧(2006)。先秦動詞類型及詞性轉化——從Croft「因果鏈」假設談起。語言學論叢
  68. 劉承慧(2006)。先秦漢語的受事主語句和被動句。語言暨語言學
  69. 劉洪濤(2016)。甲骨金文「截」字補釋。出土文獻
  70. 劉洪濤(2011)。叔弓鐘及鎛銘文「剗」字考釋。中國文字
  71. 劉釗(2014).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2. 劉淵臨(1971)。甲骨文中的「鬲」與「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73. 蔣紹愚(2018)。上古漢語的作格動詞。歷史語言學研究
  74. 蔡慶良(編),張志光(編)(2016).嬴秦溯源:秦文化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
  75. 謝明文(2015)。霸伯盤銘文補釋。中國文字
  76. 謝堯亭(2018)。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 號墓發掘。考古學報
  77. 謝堯亭(2018)。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 號墓發掘。考古學報
  78. 顏世鉉(2015)。說「截」字的構形及其用法。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79. 瀧川龜太郎(1996).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