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環境視覺藝術之公共空間地景再造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Art to Public Space of Value Regeneration

作者

劉晉彰(Ching-Chang Liu)

关键词

街頭塗鴉 ; 壁畫 ; 社區總體營造 ; 環境視覺藝術 ; street graffiti ; wall murals ; community development ; environmental art

期刊名称

設計研究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期(2015 / 09 / 01)

页次

81 - 1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90 年代由文建會陸續推出「公共藝術」及「社區總體營造」兩項文化政策,試圖從環境中重建文化與視覺傳達的角度切入,促進民眾的向心力及重建人與人、人與環境及人與社區的和諧關係,進而帶動地方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早期已有許多從街頭藝術(Street Art)之相關研究,而透過街頭藝術衍生之空間視覺場域相關研究,也愈來愈多的研究分析者,開始挖掘相關議題並且產生如文化意涵、文化認同甚至是如何再造文化藝術價值的相關議題是值得探討的。本研究藉「環境視覺中的街頭塗鴉藝術」與「社區壁畫」深入分析空間場域存在意義及藝術、文化與環境如何產生連結價值。簡言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到有許多「視覺場域」的存在,而「視覺場」也存在著許多文化意涵與藝術形式的深層價值,倘若以多元面向的藝術觀點來看待,這些視覺符碼是有存在的必要性。本研究主要透過文獻分析為主要研究基礎,配合相關參考文獻之佐證,藉以瞭解文化藝術之「公共空間地景再造」的風格與發展,進而帶動地方社區的全面改造與永續發展。

英文摘要

The Executive Yuan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offers the concept of the tot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plan of policy in December, 1993. In recent years, community empowerment is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in Taiwan. The government invested capital, human resource and cooperation into community empowerment for a long time. In additio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searchers start to explore the Taiwanese localization of graffiti, and related issues such as wall murals,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utilizes the texture analysis and documental analysis. We will follow the use of hermeneutics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as our research theories. This study discovers that the styl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treet graffiti have been changed with time and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trend of street graffiti can integrate art with space and skillfully building an amiable environment. In other words, how to generate the far-reaching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art from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recognition of street graffiti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is stud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李永展,2004,《生態社區之發展》,行政院第二十四次科技顧問會議資料,頁20-22。
  2. 國外塗鴉網站http://greenlabel.com/
  3. Arnheim, Rudolf(1974).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 Dilthey, W.(1958).Gesammelte Schriften. 14 vols.Gottingen:Vandenhoeck & Ruprecht.
  5. Gadamer, H.- G.,Sullivan, R. R.(Trans.)(1985).Philosophical Apprenticeship.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6. Morley, D.(Ed.),Chen, Kuan-Hsing(Ed.)(1996).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London:Routledge.
  7. Rodriguez, A.,Clair, R. P.(1999).Graffiti as Communication: Exploring the Discursive Tensions of Anonymous Text.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65(1)
  8. Wertheimer, M.(1959).Productive Thinking.New York:Harper & Row.
  9. 文建會(1995)。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10. 方謙譯、Culler, J.(1994)。羅蘭.巴特。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1. 朱元鴻譯、Best, Steven、Keller, Douglas(198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12. 李佳馨(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哲學系。
  13. 李美蓉(2002)。反文化到藝術主流之一─紐約塗鴉藝術。美育,123
  14. 李朝金譯、黑川雅之編審(2002)。設計的未來考古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15. 段德智譯、Angeles, P. A.(1999)。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
  16. 徐寶琳(1973)。嵌畫。臺北:大陸書局。
  17.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出版社。
  18. 張梨美(1997)。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臺北:遠流出版社。
  19. 張菱心(2012)。JOURNALS:塗鴉大師凱斯.哈林。臺北:馬可孛羅。
  20. 許薔薔譯、許綺玲譯、Barthes, Roland(1997)。神話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1.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2。
  22. 陳奕愷(1997)。台灣傳統美術工藝。臺北:東華書局。
  23. 陳景容(1999)。壁畫藝術。臺北:藝術家。
  24. 馮至譯、范大燦譯(1989)。審美教育書簡。臺北:淑馨出版社。
  25. 馮建三譯、wood, Alan Swing(1993)。大眾文化的迷思。臺北:遠流出版社。
  26. 楊祖珺譯、O'Sullivan, Tim(1998)。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臺北:遠流出版社。
  27. 劉千美(2001)。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28. 劉森堯譯(2002)。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鏡相自述。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9. 劉象愚(1993)。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臺北:
  30. 慕心譯、Seine, Harriet F.編、Webster, Sally編(1999)。美國公共藝術評論。臺北:遠流出版。
  31. 羅秀芝譯、Rrentschl, Ruth(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32. 嚴平譯、Palmer, R. E.(1992)。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賴志純,呂佳育(2019)。運用AR技術探討沿海文化雕塑造型建構。設計研究學報,12,47-64。
  2. 謝璨羽,陳其澎(2021)。壁畫課程與社區美化結合。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5(1),63-83。
  3. (2024)。彩繪的社區研究:以高雄市三個社區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33,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