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張利中,劉香美(2008)。世界觀、生活目標與生命意義感的階層模式分析—一位重複受災山區女性整全取向之質性研究。生死學研究,7
連結:
-
黃光國(2004)。儒家社會中的生活目標與角色義務。本土心理學研究,22,121-193。
連結:
-
(2005).華人本土心理學(下).台北:遠流.
-
Geertz, C.(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New York:Basic Books.
-
McGuire, M. B.(2002).Religion: The Social Context.Long Grove, Illinois:Waveland Press.
-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文化.
-
吳芝儀(譯),Zunker, V. G.(198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文化.
-
李茂興(譯),Sharf, R. S.(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
易之新(譯),Yalom, I. D.(2003).存在心理治療.臺北:張老師文化.
-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台灣東華.
-
孫廣德(1987)。我國傳統思想中成就定位與成就觀念的檢討。社會科學論叢,9-16。
-
陳主顯(2008).台灣俗諺語典,卷九:台灣俗諺的應世智慧.台北:前衛出版社.
-
覃方明(譯),Luckmann, T.(2003).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黃光國(2009).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台北:心理.
-
趙可式(譯),沈錦惠(譯),Frankl, V. E.(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
-
劉慧屏(2008)。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