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拇指姑娘》的童話分析:從心靈禁錮走向心靈自由

并列篇名

The Analysis of Thumbelina: From Imprisoned to Free Mind

作者

吳東彥(Dong-Yann Wu)

关键词

拇指姑娘 ; 童話分析 ; 隱喻 ; 象徵 ; 自我分化

期刊名称

輔導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54卷1期(2018 / 03 / 01)

页次

40 - 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實務場域中,我們時常看見許多案主雖然想要改變,但卻不斷跌回過往的生命經驗中,重複舊有的、負向的人際互動模式。不過,並非每個案主都能夠如同拇指姑娘,有能力跳脫原本的生命困境,活出新的人生。若童話故事真的蘊含了人類的存在議題,以及生命困境的解決方法(李淑珺譯,1999/2005),那麼對《拇指姑娘》進行分析或許就有其價值。藉此,我們得以理解:對於帶有「拇指姑娘」原型的案主來說,可催化其人格改變,並協助其突破生命困境的要素與途徑。經本文分析,發現:拇指姑娘象徵一個缺乏自我發展、獨立自主能力以及自我分化的個體,其所遭遇的生命課題可能為:在人我關係中,時常受到他人的控制與擺佈而失去心靈自由。若要協助這一類的案主,則助人工作者需要協助他們梳理內在經驗、發展關照自我的能力、看見自己的價值、發展理性功能與陽性原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吳東彥(2015)。《虎姑婆》的故事情節分析:談孩童的客體關係發展。輔導季刊,51(4),61-67。
    連結:
  2. 吳東彥(2017)。從希臘酒神「Dionysus」看早年創傷與人格發展。輔導季刊,53(1),10-15。
    連結:
  3. 吳東彥,黃宗堅(2016)。從《綠野仙蹤》稻草人、錫樵夫與膽小獅子的隱喻反思失親兒的療癒象徵。輔導季刊,52(4),19-27。
    連結:
  4. 郭蕙寧,黃宗堅(2017)。「小美人魚」童話故事的隱喻及原型意義:榮格取向應用於情感困頓男同志諮商之案例探究。輔導季刊,53(1),1-9。
    連結:
  5. 歐陽儀,吳麗娟(2012)。父母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響模式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3(3),567-589。
    連結:
  6. 盧怡任,劉淑慧(2014)。受苦轉變經驗之存在現象學探究:存在現象學和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的對話。教育心理學報,45(3),413-433。
    連結:
  7. Blos, P.(1979).The adolescent passage: Developmental issues.Connecticut: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8. Capacchione, L.(1991).Recovery of your inner child.New York:Simon & Schuster.
  9. Guerin, P.(Ed)(1978).Family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Gardner Press.
  10. Mahler, M.,Pine, F.,Bergman, A.(1975).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New York:Basic Books.
  11. 王鑾襄,賈紅鶯(2013)。Bowen自我分化理論與研究:近十年文獻分析初探。輔導季刊,49(4),27-39。
  12.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13. 李淑珺(譯),Cashdan, S.(2005).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臺北:張老師文化.
  14. 李燦如(譯),康琇喬(譯),黃璧惠(譯),楊志賢(譯),鄭文郁(譯),賴明亮(譯),劉姿君(譯),魏宏晉(譯),Stein, M.(2012).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臺北:心靈工坊.
  15. 高毓霠(2013)。告別媽寶生涯—大人該學會放手。禪天下,105,24-27。
  16. 張蘭馨(譯),Pearson, C. S.(2009).影響你生命的12原型:認識自己與重建生活的新法則.臺北:生命潛能.
  17. 郭本禹(譯),方紅(譯),May, R.(2008).人的自我尋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8. 陳世勳(譯),伍如婷(譯),黃梅芳(譯),林智敏(譯),周嘉娸(譯),鄭文郁(譯),Stein, M.(2012).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臺北:心靈工坊.
  19. 楊添圍(譯),周仁宇(譯),Hamilton, N. G.(2013).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臺北:心靈工坊.
  20. 廖世德(譯),Raff, J.(2007).榮格與煉金術.臺北:人本自然文化.
  21. 趙仲明(譯),河合隼雄(2015).童話心理學.海口:南海出版.
  22. 黎惟東(譯),Jung, C. G.(1989).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臺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