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女性主義方法論的實踐與反思

并列篇名

Praxis and Reflections on Feminist Methodology

作者

葉致芬(Chih-Fen Yeh)

关键词

女性主義方法論 ; 女性主義 ; 性別權力 ; 研究倫理 ; 社會正義

期刊名称

輔導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57卷1期(2021 / 03 / 01)

页次

25 - 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從「性別」已為諮商心理師繼續教育中的必修學分看來,性別已為治療實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但性別在諮商輔導及心理治療學術領域,如何被定位和看待,以及性別平權在實際學術研究歷程中要如何實踐,卻鮮少被重視及討論。重視知識生產過程中的性別和權力議題的女性主義方法論,可以為研究的真實性和公平性提供一個不同於實證主義式的學術訓練之思考及行動路徑。本文先回顧女性主義方法論在台灣諮商輔導學術領域的發展情形,並根據現況提出可能解釋,再透過「以性別反省作為關懷焦點、另類客觀性、研究倫理及政治行動取向」等四個女性主義方法論之核心關懷為向度,佐以相關研究為例,闡述女性主義方法論在研究實作中的行動及反思。望此文能激發台灣諮商輔導學術領域更多關於性別和平等的討論。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麗斐,林淑君(2010)。國內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研究題材之初步性整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1(4),799-821。
    連結:
  2. 畢恆達,謝慧娟(2005)。女性研究者在田野中的性別處境與政治。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93-130。
    連結:
  3. 郭麗安(2001)。諮商師在婚姻諮商情境中問題概念化的性別偏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1-39。
    連結:
  4. 陳心怡,童伊迪,唐宜楨(2016)。性別位置性的反思訓練運用於專業助人關係。輔導季刊,52(3),1-10。
    連結:
  5. 陳美華(2008)。不可告人的祕密?一個關於性工作研究中的性、性別與知識生產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1,1-39。
    連結:
  6. 趙淑珠(2018)。他山之石∼反思台灣諮商師的社會正義訓練。輔導季刊,54(1),1-7。
    連結:
  7. 劉惠琴(2002)。性別與助人專業。應用心理學研究期刊,13,45-72。
    連結:
  8. (2020).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
  9. Ball, S. J.(Ed.)(2000).Sociolog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Vol. I: Theories and Methods.London:Routledge.
  10. Eriksen, K.,Kress. V. E.(2008).Gender and Diagnosis: Strugglesand Suggestions for Counselors.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86,152-162.
  11. Eubanks-Carter, C.,Goldfried, M. R.(2006).The Impact of Client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on Clinical Judgments and Diagnosi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62(6),751-770.
  12. Foss, S . K.,Foss, K.A.(1989).Incorporating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in communication scholarship: A research commentary.Doing research on women's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on theory and method,New Jersey:
  13. Hayes, E.(2000).Voice.Women as learner,San Francisco:
  14. Lamb, S.(2013).Sex Ed for Caring Schools: Creating An Ethics-Based Curriculum.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5. Maher, F. A.,Tetreault, M.(2001).The feminist classroom: Dynamic of gender, race, and privilege.Lanham, MD:Rowman & Littlefield.
  16. Motulsky, S.,Gere, S.,Saleem,R,Trantham, S.(2014).Teaching social justice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42(8),1058-1083.
  17. Neuman, W. L.(2006).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18. Reinharz, S.(1992).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Sears, J. T.(Ed.)(1992).Sexuality and the curriculum: the politics and practices of sexuality education.New York and London: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20. Sieber, J. E.(1992).Planning ethically responsible research: A guild for students and internal review boards.Newbury Park, CA:Sage.
  21. Stanley, L.,Wise, S.(1991).Feminist Praxis.London:Routledge.
  22. 王大維(2010)。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23. 成令方(2010)。為什麼醫療需要有性別觀點。台灣醫學,14(5),560-564。
  24. 江淑娟(2008)。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25. 何定照(譯),Young, I. M.(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出版社.
  26. 吳珮瑱(2004)。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27. 吳寶嘉(譯),林素妃(譯),陳靜儀(譯),Gibert, L. A.,Scher, M.(2008).性別諮商與心理治療.臺北:心理出版社.
  28. 李昕(2020)。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29. 李潔玲(2014)。台南縣,國立台南大學。
  30. 周平(編),楊弘任(編)(2007).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出版.
  31. 周平(編),蔡宏政(編)(2008).日常生活的質性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出版.
  32. 林昱瑄(2010)。走進「大姐頭」的生活世界:一個民族誌的產製過程。質性/別研究,台北:
  33. 邱家偉(2009)。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
  34. 胡幼慧(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35. 范宜文(2017)。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36. 唐訢雅(2007)。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37. 祝若穎(2008)。女性主義方法論及對教育研究之啟示。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55-72。
  38. 張玨(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39. 張華蓀(2005)。蝸行20年:女性主義地理學在臺灣的發展。地理學報,42,25-46。
  40. 梅惠(2010)。南投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41. 莊淑靜(2003)。大學「生」了沒?大專院校處理學生懷孕事件的「遺」與「疑」。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2,71-77。
  42. 陳巧翊(2019)。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43. 陳明莉(2009)。女性主義方法論的質量辯證。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1,101-131。
  44. 陳芳瑜(2011)。台南縣,國立台南大學。
  45. 游美惠(2010)。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跟研究新手談「訪談法」的技巧。質性/別研究,台北:
  46. 游美惠(2003)。女性主義方法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12-114。
  47. 游美惠,黃馨慧,潘慧玲,謝小芩(2004)。從性別盲到性別敏感的教育研究—以婦女成人教育與性別教育研究的文獻回顧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1,1-39。
  48. 程秋楨(2009)。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9. 馮美滿(2018)。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
  50. 黃鈴晏(2014)。台南縣,國立臺南大學。
  51. 楊仁宏(2012)。建構性別敏感的醫療照護。醫療品質雜誌,6(3),83-87。
  52. 楊佳羚(2002)。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
  53. 楊幸真,陳芃甄(2009)。女性研究者面對男性受訪者在訪談互動的倫理議題:女性主義觀點的反思。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1(2),83-95。
  54. 葉致芬(2015)。為何與如何—從性/別敏感觀點談個別諮商中性議題之意義與處理。輔導季刊,51(2),2-13。
  55. 葉致芬(2017)。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56. 潘慧玲(編)(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台北:心理.
  57. 衛生福利部(2016)。醫事人員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81(取用日期:2020/8/11)
  58. 蕭靖融(2019)。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59. 謝亞穎(2010)。屏東市,國立屏東大學。
  60. 嚴祥鸞(編)(1998).研究倫理:危險與秘密.台北:三民.
  61. 嚴祥鸞(編)(1998).語言互動與權力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62. 蘇俊賢(2006)。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63. 顧燕翎(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被引用次数
  1. (2024)。試論「跨性別迷思」:以女性主義視角探討其定義、類型、事實與成因。弘光學報,94,11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