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兒少安置機構合作學校之系統合作經驗—國小專任輔導教師的實務觀點

并列篇名

Experiences of Systematic Collaboration in Cooperative Schools of Child and Youth Placement Institutes-Practical Perspectives of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ing Teacher

作者

曾惠雪(Hui-Hsueh Tseng)

关键词

三級輔導機制 ; 系統合作 ; 兒少安置機構 ; 安置學生 ; 國小專任輔導教師

期刊名称

輔導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59卷3期(2023 / 09 / 01)

页次

67 - 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國小專任輔導教師除了「發展性、介入性和處遇性」的個別化專業實務能力外,也需要裝備與「系統」合作的能力。本文從國小校園的輔導實務觀點出發,思考與整理專任輔導教師如何發揮所學,以協助安置學生獲得良好的照顧。安置學生在安置前、安置期間或轉換、安置結束時,都會面臨不同的考驗和困境,如果專任輔導教師一方面與安置機構的工作人員密切合作,及時交流資訊,解讀與回應安置學生的變化;另一方面協助校園系統中的師生接納、理解與支持安置學生,並建立校園完整的三級輔導合作機制,就有機會協助安置學生能同時在校園和安置機構兩個主要系統中,逐漸獲得良好的適應與成長。最後,歸納出常合作的單位和注意事項,並反思輔導專業於兒少安置機構合作學校中之實踐,提出未來輔導實務之建議。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吳惠文,許雅惠(2015)。「家」內鬩牆—兒少安置機構專業人員之專業互動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9,25-51。
    連結:
  2. 李慧芳(2021)。創傷兒童之主要照顧者替代性創傷初探。輔導與諮商學報,43(2),59-87。
    連結:
  3. 林昱瑄,陳旺德,陳伯偉(2020)。培力還是侷限?:兒少安置機構、慣習形塑與階級效應。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2,1-55。
    連結:
  4. 胡中宜,彭淑華(2013)。離開安置機構青年之自立生活現況與相關經驗初探。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1,49-80。
    連結:
  5. 許維素,彭淑婷(2013)。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的專業發展:「美國學校輔導教師學會全國模式」之介紹與啟發。中等教育,64(2),98-121。
    連結:
  6. 陳毓文(2008)。國內接受機構安置少年憂鬱情緒之探究:問題陳顯與解釋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75-101。
    連結:
  7. 兒童少年權益網(2020)。兒盟瞭望13—創傷與創傷知情照護。兒童權益倡導。https://www.cylaw.org.tw/about/advocacy/11/493
  8. American School Counsel or Association(2003).The ASCA National Model: A Frame-work for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s.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6(3),165-168.
  9. Dozier, M.,Zeanah, C. H.,Wallin, A. R.,Shauffer, C.(2012).Institutional care for young children: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Social issues and policy review,6(1),1-25.
  10. Dubois-Comtois, K.,Bussières, E. L.,Cyr, C.,St-Onge, J.,Baudry, C.,Milot, T.,Labbe, A. P.(2021).Ar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foster care at greater risk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A meta-analysis.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127,1-11.
  11. Greeson, J. K. P.,Briggs, E. C.,Kisiel, C. L.,Layne, C. M.,Ake, G. S.,Ko, S. J.,Gerrity, E. T.,Steinberg, A. M.,Howard, M. L.,Pynoos, R. S.,Fairbank, J. A.(2011).Complex Trauma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laced in Foster Care: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Child Welfare,90(6),91-108.
  12. Huang, L. N.,Flatow, R.,Biggs, T.,Afayee, S.,Smith, K.,Clark, T.,Blake, M.(2014).,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SAMHSA.
  13. Pearlman, L. A.,Saakvitne, K. W.(1995).Trauma and the therapist: Countertransference and vicarious raumatization in psychotherapy with incest survivors.WW Norton & Co..
  14. Tarren-Sweeney, M.(2008).Retrospective and concurrent predictor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care.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30(1),1-25.
  15. 文國士(2022).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文國士與家園的漂浪少年.寶瓶文化.
  16. 王麗斐(編)(2020).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教育部.
  17. 王麗斐,杜淑芬,卓瑛,楊國如,謝曜任,羅明華(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11。
  18. 何思穎(2011)。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19. 余姍瑾(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20. 林君妍(2018)。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21. 邱琬瑜,張玲如(2012)。何處是兒家?由兒童最佳利益探討我國兒童保護安置系統。現代桃花源學刊,創刊號,13-32。
  22. 范幸玲,陳慈宇(2015)。兒童困擾行為背後之可能意涵—兒童依附問題及其輔導。輔導季刊,51,18-28。
  23. 翁毓秀(2011)。台灣地區兒童青少年安置照顧的發展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33,294-308。
  24. 莊佳穎(2018)。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25. 許令旻(2010)。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26. 郭秉心(2020)。創傷知情照護的視野。長庚醫訊,42(8),22-23。
  27. 賀孝銘(2007)。中輟個案管理制度的建制—發展資源整合的系統。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電子報,13。https://dropout.heart.net.tw/newspaper_dropout/index.phpaction=view_content&paper_no=40
  28. 黃姿璇(2017)。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29.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社會福利公務統計一覽表。兒童少年家外安置概況。https://dep.mohw.gov.tw/dos/cp-5337-62357-113.html
  30. 謝曜任(2013)。從WISER模式談專任輔導教師的角色與功能。輔導季刊,49(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