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季長江下游的幫、會與鹽梟

并列篇名

Underworld Gangs and Salt Smuggles of the Low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n in Later Stages of the Ching Dynasty

DOI

10.6284/NPUSTHSSR.2009.3(1)6

作者

徐安琨(An-Kuen Hsu)

关键词

大運河 ; 青幫 ; 紅幫 ; 哥老會 ; 游勇 ; 鹽梟 ; Grand Canal ; Ch'ing ; Hung Pang ; Ko Lao-hui ; Vagrant Soldiers ; Salt Smugglers

期刊名称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卷1期(2009 / 03 / 01)

页次

103 - 1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末以來,除了外患外,內部結構的控制亦出現嚴重缺失,太平軍興打擊了政權的威信,隨之而來的大運河受阻,最終停廢,更威脅到廣大民眾生計和糧食輸送,使得財政經濟,如江河日下,無法恢復往日榮景。在政策與社會失衡下裁撤的水手、營勇,成為掙扎於社會邊緣的游離群,為生存所迫,走向非正常社會體制以求自保。青幫、紅幫以及哥老會在如此的社會經濟因素下,與販運私鹽的鹽梟相交流,甚至結合,形成特殊的社會型態。為了對此現象有所了解,吾人必須探討其各自發展與擴張的原因,過去主要以民族革命、農民革命單一觀點的看法,事實上已無法窺探其原貌。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last stages of the Ching Dynasty, the stability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 China began to deteriorate. The effects of European colonialism play a part in this collapse, but they are no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As Tai Ping soldiers began to exercise power and canals were blocked,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were disrupted. The economy began to fail, and unemployment rates rose. Many in the country began to adopt a more anarchic path. Illegal smuggling organizations emerge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economic needs, many people embraced these smuggling organizations. These smuggling groups became powerful enough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the country. This period used to be explained simply as a working class revolt, but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how and these events occurred, further exploration must be don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1967)。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故宮博物院。
  2. (1964)。申報(1964)。台北:學生書局。
  3. (1965)。大公報(1965)。台北:漢學中心。
  4. (1989)。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故宮博物院。
  5. (1975)。大清十朝聖訓。台北:文海。
  6. (1965)。東方雜誌。
  7. (1981)。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台北:華聯。
  8. (1969)。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台北:商務印書館。
  9. (1964)。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台北:華聯。
  10. (1964)。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台北:華聯。
  11. (1968)。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台北:華聯。
  12. (1964)。清史列傳。台北:中華書局。
  13. (1962)。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台北:華聯。
  14. (1964)。月摺檔。台北:故宮博物院。
  15. (1980)。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台北:故宮博物院。
  16. (1894)。東方雜誌。
  17. (1966)。軍機處檔·月摺包。台北:故宮博物院。
  18. (1968)。光緒朝東華錄。台北:大東。
  19. 中國史學會(1972)。辛亥革命(三)。上海:人民。
  2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1975)。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民變檔案史科。北京:中華。
  21. 王爾敏(1968)。淮軍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22. 王錫藩、譚鍾麟(1985)。馬端敏公(新貽)奏議。台北:文海。
  23. 平山周(1986)。中國祕密社會史。台北:古亭書屋。
  24. 李鴻章主編(1967)。曾文正公全集。台北:文海。
  25. 周育民、邵雍(1967)。中國幫會史。上海:人民。
  26. 彼得·伯格、P. Bergen、黃樹仁合譯、劉雅璽合譯(1980)。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7. 林則徐(1974)。奏摺。台北:文海。
  28. 段如蕙主編(1992)。雍正新修長蘆塩法志。台北:學生書局。
  29. 徐安琨(1970)。哥老會的起源及其發展。台北:省立博物館。
  30. 桂坫主編(1970)。皇朝食貨志。台北:故宮博物院。
  31. 馬西沙、韓秉方(1964)。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
  32. 張怡祖、張季子主編(1983)。九錄。台北:文海。
  33. 張哲郎(1964)。清代的漕運。台北:嘉就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34. 盛康主編(1986)。皇朝經世文讀編。台北:文海。
  35. 莊吉發(1906)。清代漕運糧般幫與青幫的起源。台北:中國歷史學會。
  36. 莊吉發(1964)。清代祕密會黨史研究。台北:文史哲。
  37. 許喬林主編(1993)。陶文毅公(澍)集。台北:文海。
  38. 陳夔龍(1986)。庸菴尚書奏議。台北:文海。
  39. 陸寶千(1986)。論晚清兩廣的天地會政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0. 賀長齡主編(1964)。皇朝經世文編。台北:世界書局。
  41. 楊書霖主編(1975)。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
  42. 溫廷敬主編(1975)。丁中丞(日昌)政書。台北:文海。
  43. 端方(1967)。端忠敏公(方)奏稿。台北:文海。
  44. 趙爾巽主編(1966)。清史稿校注。台北:國史館。
  45. 劉崑(1983)。劉中丞(韞斎)奏稿。台北:文海。
  46. 歐陽輔之主編(1980)。劉忠誠公(坤一)遺集。台北:文海。
  47. 蔣元溥主編、趙畇主編(1966)。皇朝食貨志。台北:故宮博物院。
  48. 蕭一山(1906)。天地會起源考。台北:文海。
  49. 戴鞍鋼(1981)。清代後期漕運初探。北京:光明日報。
  50. 謝開寵主編(1986)。康熙兩淮塩法志。台北:學生書局。
  51. 羅文彬主編(1967)。丁文誠公(寶楨)遺集。台北: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