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中國神話與民俗中的負面女神

并列篇名

Dark Goddesses Who Possess Evil Power in Myths and Religions

DOI

10.6284/NPUSTHSSR.2011.5(4)5

作者

林雪玲(Xue-Ling Lin)

关键词

負面女神 ; 母性 ; 大母神原型 ; 女性神話 ; 生命思維 ; Goddess ; Great Mother Goddess ; mythological archetype ; reproduction worship ; Si Wang Mu

期刊名称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5卷4期(2011 / 12 / 01)

页次

66 - 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負面女神的產生,源自於滅亡、殘酷、受制、無力感等與生命存在有關的負面感知。這些負面的心靈感受,透過黑暗、秋冬、深淵、戰爭等象徵被表現出來,復與宗教意識、心理原型進一步結合,遂形塑出擁有顛覆生命之強大威能的負面女神。本文首先例舉中國神話與民俗中所見的負面女神,以印證此一女神群體的存在,並以母性體驗與宗教心理為線索,探討背後作為形成背景的恐懼意識。其後運用符號學肖似記號、指號、符號三分法,嘗試析分所舉負面女神的類型,包括:1.以「肖似死亡之具象符號」為標記者:居於冥山的泰山女神、執掌賣地卷與地下有關的女青。2.以「指向死亡原因之具象事物」為標記者:司天之厲及五殘的西王母、握有肅殺秋氣的青女。3.以「代表死亡現象之抽象符號」為標記者:統合陰性力量的六陰玉女與九天玄女。負面女神本為女神文化中較被忽略的面向,如今透過本文的探討,可以略知負面女神如何透過生命恐懼意識產生,又如何反過來以其存在,及宗教信仰活動,安頓了民眾對生命負面現象的恐懼。

英文摘要

The goddess cults originating from reproduction worship are also regarded as mother goddesses who possess the power to determine birth and death. The deities later diverged into goddesses of light who brought blessings and dark goddesses symbolizing death. Whether there were also death-associated dark goddesses portrayed in Chinese mythology, has been little probed. Accordingly,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a lineup of dark goddesses in myths and folk cultures throug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mbodiments of evil power such as death, war, pestilence, darkness, etc. Those goddesses that represent images of horror in titles and positions include the deity of war, Xuan-Nu; the death deity, Tai-Shan Goddess; Nu-Qing, who diffuses creepy touches of death in snow lands; the constellation deity, Liu-Yin-Yu-Nu; and Mo-Mu, considered the former Fang-Xiang-Shi, the exorcising deity, etc. While their backgrounds and duties overlap with those of the Si Wang Mu, her status as a major deity may be deduced by comparing the aforesaid deities with this goddess of ligh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1988)。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
  2. (1997)。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3. 宋周密、張茂鵬點校(1983)。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
  4.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1997)。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
  5.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2003)。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
  6. 梁蕭統選輯、唐李善注釋(1993)。文選。台北:正中書局。
  7. 清張隱庵注、孫國中、方向紅點校(2002)。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北京:學苑出版社。
  8. 清嚴可均校輯(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9. de Beauvoir, Simone、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10. Dupré, Louis、傅佩榮譯(1986)。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1. Ernst, Cassirer、甘陽譯(2003)。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2. Gimbutas, Marija、葉舒憲譯、程玉梅譯、孫伊譯、王蓓譯、尹虎彬譯、黃悅譯、劉宗迪譯、青喬譯、李瑞林譯(2008)。活著的女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3. Neumann, Erich、李以洪譯(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
  14. Northrop, Frye、陳慧譯、袁憲軍譯、吳偉仁譯(2006)。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5. Otto, Rudolf、成窮譯、周邦憲譯(1995)。論神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6. 王昆吾(1998)。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17. 田合祿、田峰(2004)。周易與日月崇拜—周易・神話・科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8. 何新(2008)。諸神的起源:第一卷—華夏上古日神與母神崇拜。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19. 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0. 李幼蒸(2007)。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21. 李素平(2004)。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2. 胡吉省(2007)。死亡意識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3. 袁珂(2007)。中國神話史。重慶:重慶出版社。
  24. 袁珂(1993)。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25. 高誘注、王利器疏(2002)。呂氏春秋注疏。四川:巴蜀書社。
  26. 葉舒憲(1992)。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奕偉(2022)。臺灣「宗教心理學」研究之現況分析(1974-2019):以期刊及學位論文為對象的考察。臺灣宗教研究,21(1),15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