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吳川鈴客語劇本語言風格之探析

并列篇名

The Analysis of "Style of Language" from Chuan-Ling Wu's Hakka Language Script

DOI

10.6284/NPUSTHSSR.2014.8(3)3

作者

鍾宇翡(Yu-Fei Chung)

关键词

吳川鈴 ; 客語戲劇 ; 語言風格 ; 修辭 ; Chuan-Ling Wu ; hakka drama ; language style ; rhetoric

期刊名称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8卷3期(2014 / 09 / 30)

页次

35 - 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1988 年「還我母語」運動所帶動起客語文學創作風潮以來,客語戲劇創作仍屬鳳毛麟角。吳川鈴長期致力於客家文化推動,其客語戲劇題材多元,文化內涵豐厚,內容與形式均有可觀之處,其中尤以戲劇語言的運用與風格的呈現具探討價值。語言風格就是修辭效果的集中表現,本文擬參考文藝修辭學相關理論,以吳川鈴客語短齣劇本(一到五冊)為研究文本,探究其戲劇語言風格的表現。討論面向有三點:第一,探討吳川鈴劇本因口語化、性格化語言運用而形成的通俗淺顯風格。第二,從劇名標題、遣詞用字,以及相關辭格的運用,探討其含蓄精練的語言表現。第三,從諧音之語、乖謬之語、缺漏之語、機智之語、誇張之語等唸白藝術表現,探討其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最後總結全文,希望藉由上述探討,為研究客語戲劇語言風格,提供一審美批評角度。

英文摘要

Since 1988 "Give me back my Native Language" movement brought the fad of Hakka literature creation; however Hakka drama creation is still scarce. Chuan-Ling Wu has been endeavoring to promote Hakka culture. The subject matters of Hakka drama are multivariate, and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is rich. Furthermore, the content and form are impressive, especially in the use of drama language. The presentation of drama style deserve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refer to the theory of literary rhetoric using Chuan-Ling Wu's short script (Book 1-5), exploring the presentation of drama language style. There are three points for discussion: First, exploring the "common and plain" style of Chuan-Ling Wu's script because using language of "colloquialism" and "characteristic"; Second, from the "title of drama", "choice of words" and use of relevant "rhetoric" to explore the presentation of "implicit and concise" language; Third, from the style of "language of homonym", "language of logic errors", "language of gaps", "language of exaggeratio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o explore the style of "humor" language. I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 provide an aesthetic criticism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Hakka dramatic language sty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李梁淑(2007)。當代客語詩文創作的幾個面向(1988-2007)。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1),61。
    連結:
  2. 李梁淑(2009)。客家三腳採茶戲的喜劇藝術及其文化意義。聯大學報,6(2),261-282。
    連結:
  3. 李梁淑(2011)。從文創產業探討《李文古笑科劇》的創作─兼論其在教學上之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5(1),106-124。
    連結:
  4. 老舍、克瑩編、李穎編(1982)。老舍的話劇藝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5. 吳川鈴(2009)。客家語廣播&舞台戲短劇。屏東:六堆風雲雜誌社。
  6. 吳川鈴(2012)。客家語廣播&舞台戲短劇。屏東:世客文化藝術團。
  7. 吳川鈴(2008)。客家語廣播&舞台戲短劇。臺北:逢洋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8. 吳川鈴(2010)。客家語廣播&舞台戲短劇。屏東:六堆風雲雜誌社。
  9. 吳川鈴(2011)。客家語廣播&舞台戲短劇。屏東:世客文化藝術團。
  10. 李梁淑(2010)。客家歌謠文化與藝術論集,臺中:
  11. 李梁淑(2009)。毋講毋孝,毋得過坳─談客家歌謠之諧謔表現。2009 年通識教育.第四屆人文資源研究學術研討會,屏東縣:
  12. 亞理士多德、姚一葦譯(1986)。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3. 周定邦、陳慕真、鄭雅雯(2010)。燦爛繽紛的文學花園─「臺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特別報導。臺灣文學館通訊,27,30。
  14. 竺家寧(2006)。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5. 姚一葦(1982)。美的範疇論。臺北:台灣開明書店。
  16. 徐進堯、謝一如(2002)。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新竹:竹縣文化局。
  17. 馬威(1991)。戲劇語言。臺北:淑馨出版社。
  18. 張德明(1995)。語言風格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 陳望道(2001)。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 陳運棟(2002)。客家幽默文學作品的探討─以棚頭的創作為例。客家研究輯刊,2,49-63。
  21. 陳瘦竹、沈蔚德(1983)。論悲劇與喜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2. 黃慶萱(2002)。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23. 董季棠(1994)。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4. 鄭榮興(1996)。淺談臺灣客家採茶戲之「棚頭」。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宜蘭:
  25. 鄭頤壽(1993)。文藝修辭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6. 黎運漢、張維耿(2009)。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社。
  27. 黎運漢、盛永生(2010)。漢語修辭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28. 蘇秀婷(2005)。由劇本文學及演出實踐探討客家三腳採茶戲之風格形成。臺灣音樂研究,1,9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