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社群意識與原鄉敘事-以交工樂隊在美濃社區運動之作用為例
|
并列篇名
|
Community Identity and Homeland Discourse: A Case Study of the Jiao-gong Band in the Meinung Anti-Dam Movement
|
DOI
|
10.6284/NPUSTHSSR.2015.9(2)1
|
作者
|
邵軒磊(Hsuan-Lei Shao)
|
关键词
|
交工樂隊 ; 社群運動 ; 認同 ; 區域政治 ; 美濃水庫 ; Community Movement ; Regional Politics ; Jiao-gong Band ; Identity ; Meinung Dam
|
期刊名称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9卷2期(2015 / 06 / 30)
|
页次
|
1
-
1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美濃居民在現代化過程中,經歷發展對傳統文化、傳統產業與傳統價值觀之衝擊,居民「美濃認同」逐漸衰弱。不過,在1990年代「反水庫運動」的抗爭過程中,藉由社會運動參與,成功凝聚了美濃當地的「族群/社區/公民」意識,重新建立鄉土認同。此際,由美濃當地人所組成之交工樂隊,在反水庫運動中使用歌曲傳唱方式,以原鄉語言描寫了當地人的心聲。本文即以文本與「論述」(discourse)方式研究分析方式,檢視交工樂團的歌曲之背景與價值脈絡,認為其為凝聚並「具象」(embodiment)主張的一種方式,配合既有研究文獻、當地訪問和實地考察環境,加以田野調查。並使用文本分析的角度來檢驗交工樂隊的詞曲文化意涵,其歌詞、歌曲如何以系譜、價值和空間凝聚塑造原鄉。在交工歌曲之論述中,「原鄉」擁有「絕對性與區隔性」兩種特質,甚而變成可以認同的對象物。美濃建構「原鄉情懷」與「區域政治意識」的範例模式,為社會/文化資本藉由文藝形式參與和實踐塑造,提供了區域面對轉型之特殊經驗。
|
英文摘要
|
Impacted by encroaching urbanization, Meinung,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wn in southern Taiwan, has had to learn to deal with challenges. In defense of a government-proposed dam project, the town mobilized to consolidate its civic leverage through the indigenous Hakka songs to evoke the passion and common bond and to unite the community’s identity. The Jaio-gong (Labor Exchange) Band touched the collective community chord with their Hakka music to promote discourse among the people and put forth the embodiment of a united front against the project. The paper examines the process on how Meinung succeeded in converting its indigenous cultural capital force into a powerful political force against the economical capitalism. The paper begins by looking into the band's song lyrics and their origins and conduc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on-site investigations. We then examine the cultural ingredients of their songs and their lyrics, and how the lyrics combined melody, social values, and physical space to conceptualize homeland that possesses both "absolutism" and "differentiation." Their motto arises from such "nostalgic sentimentalism of home" and "regional political awareness."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forces can be formed through participation and pragmatism. This paper finally suggests that Meinung community identity is the unique "homeland" concept as the slogan "From Anti-Dam to On-Site Management".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
参考文献
|
-
洪馨蘭(2013)。社官信仰在廣東蕉嶺與臺灣美濃的比較研究。民俗曲藝,180,83-130。
連結:
-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臺灣社會研究,49,1-47。
連結:
-
郭瑞坤、徐依鈴、張秦瑞、沈逸晴(2013)。社區議題與社區自主性關聯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1-39。
連結:
-
陳惠齡(2009)。空間圖式化的隱喻性-台灣「新鄉土」小說中的地域書寫美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129-161。
連結:
-
鍾明光、蔡博文、盧道杰(2012)。利用行動者網絡理論檢視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對社區發展轉向之影響 以美濃黃蝶翠谷為案例。地理學報,64,21-44。
連結:
-
鍾明光、盧道杰、蔡博文、闕河嘉(2013)。保護區與鄉村發展的整合嘗試:以美濃社區運動 1990 年代迄今的保育軌跡為例。都市與計劃,40(3),217-241。
連結:
-
鍾政偉、陳俊文、陳柏愷、朱珏亭(2012)。居民在地智慧、幸福感與地方依附感對觀光發展影響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5(1),27-49。
連結:
-
鍾湘芸、王秋原、越建雄(2006)。“全球在地化”下美濃地方特色之重塑。華岡地理學報,19,23-37。
連結:
-
侯念祖(1999)。我等就來唱山歌:美濃反水庫,一個開創新運動文化的典範。2014 年 12 月 23 日,取自苦勞網:http://ip-148-027.shu.edu.tw
-
林美萱(2003)。缺水將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新包袱。2014 年 12 年 23 日,取自國家政策論壇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2/TE-C-092-011.htm
-
張釗維(2000,4 月 27 日)。交工樂隊與金曲獎。南方電子報。
-
交工樂隊(1999)。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高雄:串聯有聲。
-
交工樂隊(2001)。菊花夜行軍【專輯】。高雄:串聯有聲。
-
許國龍(1999)。抵抗的音樂。2014 年 12 月 23 日,取自交工樂隊網站:http://www.leband.net/article/doc2002_2.htm
-
林筱芳(1997)。期待一場客家音樂的文藝復興:─「過庄尋聊」搖滾客家新音樂會。2014 年 12 月 23 日,取自美濃愛鄉訊: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hakka-young/M.855789164.D/M.1062561215.V.html
-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1922)。「堡圖美濃二十二號」。臺灣:日日新報社。
-
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
-
Baudrillard, Jean(1993).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London:Sage Publications.
-
Bourdieu, Pierre(1993).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Conell, Stephon,Hartmann, Douglas(1998).Ethnicity and Race: Making Ident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Thousand Oaks, Calif.:Pine Forge Press.
-
Foucault, Michel(1986).Text/Contexts of Other Spaces.Diacritics,16(1),22-27.
-
March, J. G.,Olsen, J. P.(1984).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78,734-749.
-
March, James G.,Olsen, Johan P.(1989).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NewYork:FreePress.
-
Willians, Patrick(ed.),Chrisman, Laura(ed.)(1994).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New York,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李允斐(1997)。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
-
李允斐(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
李紀舍譯、Renan, Ernest(1995)。何謂國家。中外文學,24(6),4-18。
-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
邱雍閔(2002)。台灣社會運動音樂的語藝觀察-以交工為例。中華傳播學會 2002年年會
-
姚祥瑞(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洪馨蘭(2010)。屏北平原「臺灣菸草王國」之形成以《台菸通訊》(1963-1990)為討論。師大臺灣史學報,3,45-92。
-
美濃愛鄉協進會編(1994)。重返美濃。台中:晨星出版社。
-
夏玉華(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
張育章(1999)。美濃反水庫運動音樂記實與社會實踐(上)—鍾永豐與交工樂隊。破週報,1999(4月)
-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莊潔(2003)。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綜述。發展論壇,1,79-80。
-
許馨文(2002)。交工樂隊︰台灣通俗音樂的社會運動實踐。中華傳播學會 2002年年會
-
陳文葳(2012)。勞動、婚姻與台灣的新加入者:她(他)們還是我們?。台灣人權學刊,1(3),223-235。
-
傅柯、佘碧平譯(2001)。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
-
葉蓓華(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
-
劉于銓(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
鍾怡婷(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行政系。
-
鍾怡婷、賴守誠(2014)。食物在地化的建構歷程:以「美濃野蓮」為例。農業推廣學報,31,1-24。
-
羅詩城(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