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前志怪小說復仇內涵之探析

并列篇名

The Analysis of Revenge Contents in Pre-Tang Zhiguai

DOI

10.6284/NPUSTHSSR.2016.10(1)3

作者

陳世昀(Shih-Yun Chen)

关键词

志怪 ; 復仇 ; 唐前 ; Ghost ; revenge ; pre-Tang

期刊名称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0卷1期(2016 / 03 / 31)

页次

53 - 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先點出復仇和儒家的關係,並因鬼靈復仇以魏晉南北朝最多,進而思考為何六朝志怪中有如此多的復仇故事?究竟復什麼仇?想表達什麼?而復仇者不僅是一般討論的鬼靈,精怪、神靈等亦會復仇,祂們的復仇方式有無差異?放在當時背景又有什麼意義等等?因而,本文擬以六朝志怪小說為主,輔以先秦兩漢相關資料,從「變化復仇:強死為厲」、「禁忌觸犯:神鬼懲罰」、「戲謔心態:遊戲為文」三部分,試探究唐前志怪小說的復仇內涵。最終得出志怪小說的復仇更多傾向於一種鬼神報復,是一種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報復。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revenge, and ponders why there are so many revenge stories in the Six Dynasties. What are these revenges? What do they stand for? The Avenger includes not only the Ghost, but also the Spirit and God.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revenges? What are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se revenges if they are explored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o-cultural context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nalyze the revenge contents of Zhiguai, that is, mystery novels in Wei, Jin and North-South dynasties, an analysis supplemented by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ntitled the "change revenge: the death of Li Qiang," "violate taboos: ghost punishment", "playful attitude: Games for the text"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revenge in Pre-Tang mystery novels. This article comes up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venges in the mystery novels are often revenges from the ghost or spirits and are retaliations that have more symbolic than literal meaning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李隆獻(2007)。兩漢復仇風氣與《公羊》復仇理論關係重探。臺大中文學報,27,71-122。
    連結:
  2. 李隆獻(2012)。清代學者《春秋》與三《傳》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77,1-41。
    連結:
  3. 漢‧高誘、宋‧姚宏續:《欽定四庫全書.戰國策》。
  4. 唐李延壽(1994)。南史。臺北:鼎文書局。
  5. 唐房玄齡(1987)。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6. 晉干寶、李劍國輯校(2007)。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
  7. 晉王嘉、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1981)。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
  8.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李學勤編(2001)。春秋左傳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9. 晉郭璞注、宋刑昺疏(1999)。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 晉陶潛、李劍國輯校(2007)。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
  11. 漢王充、黃暉(1990)。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編(2001)。禮記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13. 劉宋劉敬叔(1996)。異苑。北京:中華書局。
  14.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1999)。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15. 方韜譯注(2009)。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
  16. 王立(1998)。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7. 王立(1994)。喪悼文化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社會科學戰線,1994(03),215-223。
  18. 王立(1992)。鬼靈文化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齊魯學刊,6,89-96。
  19. 王立(2001)。血族復仇與鬼靈崇拜─中國古代血族復仇與鬼靈復仇關係略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24(4),11-15。
  20. 王立(1995)。孔子與先秦儒家復仇觀初探。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51-57。
  21. 王立(1994)。冥法與復仇─復仇主題中「冥法」對陽世之法的補弊糾偏。中國文學研究,1,91-96。
  22. 王立、鐵曉娜(2008)。《聊齋志異.向杲》化虎復仇故事的中印文學淵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59-66。
  23. 王明編(1986)。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4. 王根林校點(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王國良(1995)。顏之推冤魂志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6. 朱光潛(1983)。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7. 佛洛伊德、孫名之譯(2002)。釋夢。北京:商務印書館。
  28. 佛洛伊德、楊庸一譯(1976)。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出版社。
  29. 何紅一(1994)。災異、徵兆、犧牲─從「陷湖」傳說到「獻身」故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2),81-84。
  30. 吳康(2002)。中國古代夢幻。海口:海南出版社。
  31. 李周平(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遼寧,遼寧師範大學。
  32. 李隆獻(2011)。先秦至唐代復仇型態的省察與詮釋。文與哲,18,1-62。
  33. 李隆獻(2010)。先秦至唐代鬼靈復仇事例的省察與詮釋。文與哲,16,139-201。
  34. 李隆獻(2005)。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以《春秋》三傳為重心。臺大中文學報,22,99-150。
  35. 李劍國(2005)。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36. 李劍國(1987)。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7. 李豐楙(1992)。不死的探求─抱朴子。海南:三環出版社。
  38. 李豐楙(1986)。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15(5),36-57。
  39. 李豐楙(1994)。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87-318。
  40. 李豐楙(1993)。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1. 沙蓮香編(1989)。中國民族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2. 法拉格、王子野譯(1963)。思想起源論。北京:三聯書局。
  43.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44. 姜守誠(2010)。「塚訟」考。東方論壇,2010(5),6-11。
  45. 段昌國譯(1985)。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46. 胡萬川(2002)。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47. 孫雲、張學玲(2008)。復仇法的遺留與任俠者的產生。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60-61。
  48. 恩斯特.凱西爾、黃龍保譯(1992)。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9. 泰勒、連樹聲譯(1992)。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0. 馬小紅(2009)。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鄭州:大象出版社。
  51. 高旭晨編(2003)。歷代法制考.兩漢魏晉南北朝法制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2. 張雙棣譯注、張萬彬譯注(2007)。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
  53. 莊正沅(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54. 陳來(2006)。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
  55. 陳登武(2009)。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56. 陶東風(1992)。中國古代心理美學六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57. 傅光宇(1995)。陷湖傳說之型式及其演化。民族文學研究,1995(3),8-15。
  58. 凱西勒、甘陽譯(2005)。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9. 喬孝冬(2014)。論中古諧謔小說中的隱語藝術。江漢論壇,2014(11),99-102。
  60. 彭磊(2007)。論六朝時代「妖怪」概念之變遷─從《搜神記》中之妖怪故事談起。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6),669-672。
  61. 湯一介(1988)。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62. 黃光國、胡先晉(2005)。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3. 萬建中(2001)。地陷型傳說中禁忌母題的歷史流程及其道德話語。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59-67。
  64. 蒲慕州(2004)。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文化。
  65. 劉仲宇(1997)。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66. 魯迅(1997)。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
  67. 錢大群(2001)。中國法律史論考。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68. 霍存福(2005)。復仇.報復刑.報應說─中國人法律觀念的文化解說。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69. 謝明勳(2011)。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書局。
  70. 瞿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出版社。
  71. 藍吉富編、劉增貴編(1991)。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