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六堆客家掛紙文化之探究

并列篇名

A Preliminary Study of Liou-Duai Hakka Gua Zii Culture

DOI

10.6284/NPUSTHSSR.2016.10(3)4

作者

杜奉賢(Fung-Shien Tu);劉美芝(Mei-Zhi Liu);曾純純(Chun-Chun Cheng)

关键词

掛紙 ; 墓祭 ; 清明掃墓 ; 六堆客家 ; 祖先崇拜 ; gua zii (掛紙) ; Tomb Offerings ; Ching-Ming festival ; Liou-Duai Hakka ; Ancestral worship

期刊名称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0卷3期(2016 / 09 / 30)

页次

61 - 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紀錄臺灣南部六堆地區的清明墓祭,並思索在文化變遷與融合中,地域性歲時節慶如何從原鄉原型衍化成客、閩融合的歷史規律。客家方言群自屬漢族的一支,故與漢民族擁有近似的文化,對於清明祭掃活動,客家人稱「掛紙」(gua zii),但儀式內容及其過程與其他方言群不盡相同。因此,除了探究掃墓祭祖的形成背景,了解其活動內容及意涵之外,本文嘗試將客家人掛紙日期、儀式過程與文化意涵進行分析與詮釋,輔以參與觀察與質性訪談蒐集墓祭活動的現況,以及祭祀上的禮儀與禁忌,以建構客家方言群對於「掛紙」的在地集體記憶與鄉土風俗史料。研究結果顯示,六堆地區大約自農曆2月2日伯公聖誕至清明節前皆可掃墓,從鏟地培土、掛雞血紙、重屋、墓祭等儀式,以至雞、豬、魷魚乾三牲和鴨蛋、豆腐(豆干或麵製食品)、客家粄等六樣為主的祭品,都表現出子孫對於祖先的崇敬,亦表現出各種民俗知識,像常見的客家粄、蒜苗、芹菜等祭品作為祈求象徵,也會燒化紙糊日常用品等物件,供祖先使用。因此準備牲醴、果酒、紅粄墓祭,設席奉祀列祖列宗,以感念祖先恩德,表達子孫孝心,同時與親族敘舊,傳承家族精神,凝聚族人向心,也表現出客家人對於祖先的態度。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 record of Hakka's Ching-Ming festival in southern Taiwan Liou-Duai.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law of how a regional festival combines Hakka and Minnan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hange and fusion. The Hakka call themselves descendants of Han people, so they also share Han culture. While Han people have tomb offerings, the Hakka called theirs "gua zii". However, the dates and ritual processes of Han people's tomb offerings and Hakka "gua zii" are different. Thus, this article aims to not only explore the background, activity content and meaning of tomb offerings, but als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date, ritual process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Hakka gua zii with depth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gather current situations, manners and taboos of tomb offerings and to construct the Hakka's local collective memories of Ching-Ming festival and gua zii culture. Our comprehensiv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Hakka people in the Liou-Duai area can have tomb offerings from about February 2nd on the lunar calendar (which the Earth God's Birthday falls on) to Ching-Ming festival. They hang paper and add soil to worship. Main sacrifices are chicken, pigs, dried squid, duck eggs, tofu (bean curd or flour food) and Hakka flat noodles. These sacrifices represent Hakka offspring's worship and reverence to their ancestors. Besides, they also represent folk knowledge. For example, Hakka flat noodles, garlic sprout and celery are a symbol of pray. And Hakka people burn daily necessaries made of paper for their ancestors. Hakka people also prepare oblation, wine and red tortoise cake to worship and show gratitude to their ancestors and present the offspring's filial piety. At the same time, Hakka's Ching-Ming festival is a family reunion to inherit family spirit and represent the Hakka's attitude to their ancesto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美濃豐華,戀戀美濃。2012年10月28日,取自http://meinong.kccc.gov.tw/01Amemory/0Aphoto_1.asp?sid=4&id=106
  2. 教育部(2010)臺灣客家常用詞辭典。2010年3月15日,取自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3. 丁世良、趙放(1992)。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 王士峰(2013)。從清明探討殯葬文化典範移轉。中華禮儀,28,5-7。
  5. 王春麗(2010)。清明節祭祀習慣。農產品市場周刊,14,26-29。
  6. 王崟屾(2010)。傳統節日列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義與傳承發展: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四大傳統節日為例。浙江學刊,4,169-173。
  7. 王雯君(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8. 朱啟智、楊君順(2009)。清明節的傳統習俗。電影評介,24,110-111。
  9. 江玉祥(2010)。清明節的來歷及文化意義。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9(3),9-13。
  10. 李元春(1958)。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李秀娥(2004)。臺灣民俗節慶。臺中:晨星出版社。
  12. 周金水(2007)。年節禮俗。桃園: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
  13. 岳向榮、岳向華(2008)。清明放假思「清明」:清明節的來歷、節俗及其文化內涵。中國教師,7,58-59。
  14. 房學嘉(2006)。客家民俗。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15. 林正慧(2008)。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6. 社論(1977)。由清明掃墓談民俗信仰的自覺。鵝湖月刊,22,0-1。
  17. 洪淑妍(2002)。清明食俗的由來。宗博季刊,31,6-6。
  18. 凌志四(2000)。臺灣人民俗。臺北:橋宏書局。
  19. 徐正光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 馬書田(2001)。中國冥界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
  21. 高丙中(1994)。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2. 張祖基編、高賢治編(1994)。客家舊禮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23. 曹崢嶸(2010)。繼承傳統 深化內涵:有關清明節的文化思考。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3(5),87-89。
  24. 莊英章(2004)。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5. 陳益源、林珊妏(2008)。越南清明節的民俗與傳說。民間文學年刊,2,1-21。
  26. 陳運棟(1991)。臺灣的客家禮俗。臺北:臺原出版社。
  27. 曾彩金編纂(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六堆各鄉鎮市概況。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28. 曾彩金、張春菊(2004)。六堆客家地區祭拜入門。屏東: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29. 黃榮洛(2000)。臺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30. 黃蘭亭(1998)。談清明食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4(1),33-40。
  31. 楊華(2007)。新出簡帛與禮制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32. 楊應財(1997)。佳冬鄉情。屏東:佳冬鄉公所。
  33. 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4. 蔡策(1997)。客家民俗:談贛南。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35. 蔡錦堂(1992)。日據時期臺灣的宗教政策。臺灣風物,42(4),105-136。
  36. 蕭放(2000)。清明:中國人的祭祖節。歷史月刊,147,94-98。
  37. 賴旭貞(2014)。六堆的風水習俗與風水類型:以美濃地區為例。六堆客家研討會論文集‧2014:歷史、文化與常民生活,苗栗:
  38. 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
  39. 簡榮聰(2001)。臺灣粿糕糖塔的年節飲食文化:清明時分。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7(2),47-48。
  40. 藍五賢彙編(2009)。昌豐隆神農宮與東埔莊誌。屏東:藍五賢。
  41. 羅素玫(2000)。都蘭阿美人的掃墓節:一個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轉換之探討。東臺灣研究,5,35-69。
  42. 譚民奎(2002)。閒話祭祀與清明節。中華禮儀,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