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電視綜藝節目的象徵暴力與客籍藝人的生存心態:以小鐘、澎澎為例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Hakka TV Performers' Habitus

DOI

10.6284/NPUSTHSSR.2016.10(4)2

作者

孫榮光(Jung-Kuang Sun)

关键词

客家族群 ; 電視綜藝節目 ; 布爾迪厄 ; 生存心態 ; Hakka group ; TV entertaining programs ; Bourdieu ; Habitus

期刊名称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0卷4期(2016 / 12 / 31)

页次

23 - 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電視綜藝節目經常邀請客籍藝人上節目,討論客家人的硬頸精神、節儉習慣等議題。這種現象表面上增加了客家族群在主流媒體中的能見度,但是許多相關的內容設計粗糙,部分客家藝人甚至經常搶著把自己或族群的生活習慣當作「奇聞」來爆料,反而加深了既有的客家負面刻板印象。本文透過布爾迪厄的理論,探討電視綜藝節目製作場域等結構性的因素如何造成小鐘、澎澎等客籍藝人在演藝圈力求表現的生存心態,也討論藝人在歷史文化的制約架構下,如何採取各項策略,以面對電視場域權力掌控者施行在他們身上的象徵暴力。

英文摘要

Hakka TV entertainers have been frequently invited to be guests for TV talk shows, discussing Hakka values such as frugality and An-Gian( which means perseverance). It enhanced the visibility of Hakka people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However, the stereotyping of Hakka conventions deteriorated Hakka images ironically. The phenomenon that Hakka entertainers besmirch Hakka ethnic groups indicates an unseen structure of TV programs. Through Bourdieu's theory of Habitus, this study aims at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Hakka representation as reflected in TV entertaining programs, and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negative representation on Hakka ethnic group.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
    連結:
  2. 娘娘駕到(2009)。姐妹淘們!蔡康永來了!中天娛樂。2012 年8 月25 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t-3S5EQ5DM
  3. 趙大智(2009 年6 月12 日)。許建國耍娘打滾,辛酸肚裡吞,聯合報,C2 版
  4. 葉君遠(2008,9 月26 日)。薇薇安拒與小鐘同台,她氣到求醫,他批不懂節目效果,中國時報
  5. 李志展、許晉榮、楊景婷(2013)。中國跳水節目憾出人命:釋小龍團員溺斃。蘋果日報。2013 年9 月1 日,取自http://ent.appledaily.com.tw/enews/article/entertainment/20130421/34966639
  6. 趙大智(2009 年5 月30 日)。出櫃耍娘,布嫂郭鑫翻身,聯合報,C2 版
  7. 郭妤(2015)。小鐘新歡曝光!麻豆女友比基尼擠溝。蘋果日報。2015 年9 月11 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911/689258/
  8. 黃星輝(1983,1 月28 日)。廖峻與澎澎製造出笑果,聯合報,9 版
  9. 何來美(2009)。澎澎廖峻尬方言:笑傲舞台。聯合報。2013 年9 月1 日,取自 http://blog.udn.com/miaolinews/2926556
  10. Bonnewitz, P.、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11.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 Bourdieu, P.,Nice, Richard(Trans.)(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13. Bourdieu, P.,Nice, Richard(Trans.)(2000).Pascalian Meditations.UK:Polity Press.
  14. Bourdieu, P.,Raymond, Gino(Trans.),Adamson, Matthew(Trans.)(1991).Language & Symbolic Power.UK:Polity Press.
  15. 吳知賢(2003)。台灣電視綜藝節目所呈現的社會文化現象。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124-128。
  16. 李偉俠(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法教分處政治學研究所。
  17.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18.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
  19. 孫榮光(2010)。負面客家形象的建構:以電視綜藝性談話節目為例。復興崗學報,98,125-143。
  20. 孫榮光(2010)。客家.媒體.再現。臺北:韋伯。
  21. 徐正光(1996)。客家人在台灣的發展及其當前面對的問題。第三屆客家學國際研討會,新加坡:
  22.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生智。
  23. 張意(2008)。拆解新聞場的七寶樓台:布爾迪厄的媒體批評。文藝研究,2008(4),82-90。
  24. 陳家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25. 傅銘偉(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
  26. 彭文正(2009)。客家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五南。
  27. 彭芸(1999)。,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28. 舒嘉興(2001)。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臺北:桂冠。
  29. 黃義書(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30. 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 Bourdieu 與N. Luhmann 的理論介紹。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6,1-51。
  31. 鍾皓如(2003)。論電視媒體中客家族群之「再現」。第三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桃園:
  32. 羅肇錦(2007)。客家母語教學的幾個思維。台灣教育,64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