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現代詩中象徵技巧的建構:以楊佳嫻為例
|
并列篇名
|
Symbolism in Modern Poetry: A Study of Yang Chia-Hsien
|
DOI
|
10.6284/NPUSTHSSR.202112_15(4).3
|
作者
|
林宇軒(Yu-Hsuan Lin)
|
关键词
|
現代詩 ; 象徵 ; 楊佳嫻 ; 譬喻 ; 期待視野 ; Modern poetry ; Symbol ; Yang Chia-Hsien ; metaphor ;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期刊名称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15卷4期(2021 / 12 / 01)
|
页次
|
53
-
8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象徵技巧在現代詩中,並非準確指向一個明確的目標,必須透過情境的烘托、語句的鋪陳不斷修正才能讓讀者接近作者所想。本研究選擇在現代詩壇裡,具代表性之中生代學院派詩人楊佳嫻的作品,以精讀的方式分別分析其四本詩集中的詩作。透過詳細的剖析,明確提出象徵主義在現代詩的四個面向「音樂性」、「圖像性」、「結構性」、「思想性」的影響,並整理意象使用中分為情境、物體、意念、舉動四類。本文試圖藉由以上分析,梳理出現代詩中的象徵手法運用,進而提供現代詩創作者與研究者有更多發展的可能。
|
英文摘要
|
In modern poetry, a symbol does not precisely point to a clear object. It must be set through the context and atmosphere of sentences to bring readers closer to the author's thinking. This research takes 'closed-reading' to analyze the text. Through Yang Chia-Hsien's poems, we refreshed four aspects of modern poetry-musical, graphical, structural and ideological expressions. The study attempted to clarify how poets utilize the symbol and how it works in modern poetry. Taking Yang Chia-Hsien's poems as example, it was found that situation, object, sensation and action have high frequency of poetic us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
参考文献
|
-
王偉勇,趙福勇(2006)。詞體「領字」之義界與運用。成大中文學報,14,105-138。
連結:
-
〈我們一起養過的那隻貓賞析〉。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網址: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5/20150522.html。點閱日期:2020年5月4日
-
Edgar Allan Poe (1850). Home Journal, in the series for 1850, no. 36, August 31, 1850, The Poetic Principle. Canada: Deadtree Publishing.
-
Émile Zola (1881). Naturalism on the Stage. In Toby Cole (Ed.), Playwrights on Playwriting: from Ibsen to Lonesco (pp. 5-14). New York: Cooper Square Press.
-
丁旭輝(2011)。楊佳嫻詩作的古典新象。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8(2),167-195。
-
王文興(1978).家變.臺北:洪範.
-
王先霈,王又平(1999).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王夢鷗(2012).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
-
林秀赫(2019).巨靈:百年新詩形式的生成與建構.臺北:秀威.
-
紀弦(1956).新詩論集.高雄:大業書店.
-
紀弦(1970).紀弦論現代詩.臺中:藍燈.
-
張錯(2006).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臺北:書林出版.
-
章學誠(1994).文史通義.易數下.北京:中華書局.
-
覃子豪(1976).論現代詩.臺中:普天出版社.
-
覃子豪(1968).覃子豪全集 II 論現代詩.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
黃忠天(2013)。《易經》《詩經》動植物象徵意涵與兩書互動關係比較研究。文與哲,23,1-40。
-
黃暉(2008).西方現代主義詩學在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黃慶萱(2005).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
楊佳嫻(2003).屏息的文明.臺北:木馬文化.
-
楊佳嫻(2010).少女維特.臺北:聯合文學.
-
楊佳嫻(2013).金烏.新北:木馬文化.
-
楊佳嫻(2006).你的聲音充滿時間.臺北:印刻.
-
楊宗翰(2003)。「崛起」中的七字頭後期女詩人——以林婉瑜、林怡翠、楊佳嫻為例。創世紀詩雜誌,137,153-163。
-
潘麗珠(1996)。現代詩的詩形結構探究。教學與研究,18,1-15。
-
鄭明娳(1994).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
蕭蕭(2006)。五○年代新詩論戰述評。20 世紀臺灣文學專題 I:文學思潮與論戰,臺北:
-
蘇紹連(2016).鏡頭回眸:攝影與詩的思維.臺北:新世紀美學出版社.
-
顧穎(2006).文學概論書系──第三編:文學形象系統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