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老莊兵論辨析
|
并列篇名
|
Analysis of "Bing" in Laozi and Zhuangzi
|
DOI
|
10.6284/NPUSTHSSR.202209_16(3).2
|
作者
|
廖育正(Yu-Cheng Liao)
|
关键词
|
老子 ; 莊子 ; 兵 ; 戰 ; 現實意識 ; Laozi ; Zhuangzi ; Bing ; War ; Reality Consciousness
|
期刊名称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16卷3期(2022 / 09 / 01)
|
页次
|
31
-
5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談及現實政治,極端激烈當屬用兵之事。對「兵」及相關議題,《老子》和《莊子》有所思,然而他們的視角和理想與眾不同。《老子》懷著慈哀,排斥戰爭而不拒戰;強調柔弱,但不總是採取被動姿態。《莊子》反對兵戰,卻也反對「為義偃兵」,且更著意於顛覆常情俗理的成心,認為那才是形成糾紛與兵亂的禍源。老莊皆反對兵戰,它們的兵論看似相近,實則不一,為道家兵思想開出雙重路線,形成兩種不同的思維類型。
|
英文摘要
|
When it comes to real-world politics, the most intense thing is military. Laozi and Zhuangzi have thought about issues such as "bing" and war, but their perspective and ideal worldview are different from common sense. Laozi has compassion, rejecting war but not resisting it. Laozi emphasized "softness", but it does not always take a passive attitude. Zhuangzi was against war, but it was also against stopping war for the sake of morality. Zhuangzi puts more emphasis on interfering the intention which causes "bing" and war and disputes. Laozi and Zhuangzi are both opposed to "bing" and war, and their theory develops two lines for Taoist military thought. They constitute two types of philosoph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
参考文献
|
-
沈享民(2010)。批判檢視朱熹對老子哲學的理解─對陳榮捷的詮釋的一個考察。東吳哲學學報,21,81-103。
連結:
-
梅廣(2011)。「內聖外王」考略。清華學報,41(4),621-667。
連結:
-
廖育正(2018)。《莊子》的策略干擾──及對「觀點主義說」的再商榷。清華學報,48(4),651-690。
連結:
-
(宋)王安石(注),嚴靈峰(輯校)(1979).老子注.臺北:成文.
-
(宋)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朱熹,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
(宋)程顥,(宋)程頤(2000).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蘇轍(1985).老子解.北京:中華書局.
-
(東漢)許慎,徐鉉(校定)(2013).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
(東漢)魏武帝(註),孫星衍(校)(2006).孫子集註.臺北:東大.
-
(唐)王真(1981).道德經論兵要義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唐)魏徵(1971).隋書.臺北:中華書局.
-
(清)王夫之(1985).讀通鑑論•宋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
-
(清)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清)段玉裁(注),許慎,許惟賢(整理)(2015).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
-
(清)郭慶藩(集釋)(2001).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
-
(清)章太炎,梁濤(注)(2003).訄書評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
(魏)王弼(2017).老子四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Henricks、 Robert G.,邢文(改編),余瑾(譯)(2002).簡帛老子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
Moeller, Hans Georg(2006).The Philosophy of the Daodejing.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尹振環(2005).帛書老子再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
王力(1928)。《老子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
-
王邦雄(2010).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
-
王淮(1972).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2012).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任繼愈(1987).老子新譯.臺北:谷風.
-
何炳棣(2002).有關《孫子》《老子》的三篇考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何澤恆(200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吳宏一(2012).老子新繹.臺北:天宏.
-
吳怡(2021).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
-
吳怡(2013).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
-
吳肇嘉(2011).莊子應世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李水海(2014).帛書老子校箋譯評.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
李澤厚(1984)。孫、老、韓合說。哲學研究,1984(4),31+41-52。
-
周穎君(201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胡楚生(1992).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胡適(2015).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五南.
-
高明(1998).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
張金泉(注譯)(1996).尉繚子.臺北:三民書局.
-
張舜徽(1982).周秦道論發微.北京:中華書局.
-
張默生(1983).莊子新釋.新北:漢京文化.
-
許抗生(1993).老子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
-
陳伯适(2006).孫子兵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陳鼓應(1992).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陳鼓應(2005).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陳榮捷(1988).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陳錫勇(2005).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
-
陳徽(2017).老子新校釋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傅佩榮(2004).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
-
傅佩榮(2005).解讀老子.臺北:立緒.
-
勞健(1941)。《老子古本考》。《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
彭裕商,吳毅強(2011).郭店楚簡老子集釋.成都:巴蜀書社.
-
湯孝純(2018).新譯管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
楊儒賓(2016).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
-
葛榮晉(2002)。老子與兵家。中華文化論壇,82-88。
-
裘錫圭(1999)。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17,25-63。
-
鄔錫非(注譯)(1995).新譯六韜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
廖名春(2003).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
熊鐵基,劉固盛,劉紹軍(2009).中國莊學史.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
劉信芳(1999).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北京:藝文印書館.
-
劉紀蕙(2017)。莊子、畢來德與章太炎的「無」:去政治化的退隱或是政治性的解放?。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
-
劉笑敢(2019).老子古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劉福增(2004).老子精讀.臺北:五南.
-
鄭良樹(1997).老子新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蕭振邦(2013)。《老子道德經》思想的文化衝浪。宗教哲學,65-66,11-30。
-
簡光明(2013)。郭象注解《莊子》的方法及其影響。國文學報,18,37-60。
-
魏元珪(1997).老子思想體系探索.臺北:新文豐.
-
魏啟鵬(1999)。楚簡〈老子〉柬釋。道家文化研究,北京:
-
嚴靈峰(1979).老莊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